第17章 王陽明家規(3)(3 / 3)

“鄉約”在古代中國並不鮮見,王陽明的《南贛鄉約》之前,已有無數鄉約,最著名的就是《呂氏鄉約》。但《南贛鄉約》和其他鄉約有個很大的不同,它的組織核心是強迫性的規則,覆蓋全鄉村,政府要求人們必須加入。其他鄉約是百姓自治的鄉村組織,《南贛鄉約》卻成了官辦自治,一個準官方機構。約長等領導人的權力和責任都非常大,要管理的事幾乎無所不包,換個角度看,它就是一個政府的基層組織。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鄉約中所設置的好人好事錄、壞人壞事錄以及運行的機製,它真是發自良知,對人有極大的尊重。任何時代,任何家庭,都應該有這樣一份“功過錄”,它會讓你的進步能看得見摸得著,由此激發鼓勵你向善的道路大踏步前行。

《南贛鄉約》的頒布與實施,效果卓著。僅一年後,南贛地區的風俗煥然一新,百姓無重賦,家家有田產,城郭鄉村,一派天堂氣象。

王陽明先生和南贛的緣分深沉如海,1529年1月,他從廣西剿匪路過南贛,病逝於船中。南安政府的周積問他有何遺言,王陽明看向船外,波光粼粼,於是他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他的遺體路過南贛時,百姓勇擋官船攔路哭吊。這是他的人格魅力,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南贛鄉約》。

一個鄉村乃至一個城鎮,用《南贛鄉約》能化腐朽為神奇,小而言之,一個宗族或一個家族用此鄉約,其效果如何,不言自明。

《南贛鄉約》是王陽明家訓、家規的擴而廣之,直至今日,依然散發出教化力量的光輝。

兒童學習的法則:《教約》

原文

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偏詢諧生:在家所以愛親敬畏之心,得無懈忽未能填切否?溫清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賤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蕩未能謹飭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諸童子務要各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讀複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然後各退就席肄業。

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蕩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

每學量童生多寡分為四班。每日輪一班歌詩,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聽。每五日則總四班遞歌於本學。每朔望集各學會歌於書院。

凡習禮需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矢之拘局。久則禮貌習熟,德性堅定矣。

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閑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四班遞習於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於書院。

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誌,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紬繹反複,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複誦書講書,次歌詩。

凡習禮歌詩之數,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瑕及於邪僻。

教者如此,則知所施矣。雖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

譯文

每天早上,學生們參拜夫子畫像和教師後,教師要依次詢問所有學生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是:

1、在家孝敬父母,有沒有疏忽而導致的不適宜之處?

2、早晚侍奉父母與請安,是否有未盡的禮儀?

3、來學校的路上有沒有輕狂而有悖禮儀的行為?

4、昨天一天,是否做到言行一致,不撒謊不騙人?

教師應鄭重告誡學生,這四個問題必須老實回答。如果有學生出現了過失,就要立即改正;如果沒有,那就應表揚。老師須對每個學生的疑點進行教導,然後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上課。

誦讀詩歌時,學生應注重自己的儀表,清清喉嚨,仔細推敲詩歌的韻調,不可急躁,不能隨意,不要膽怯。誦讀詩歌多了,就會讓人精神舒暢,心氣平和。

教師要把所有學生平均分為四個班。每天指定一個班誦讀詩歌,此班誦讀詩歌時,其他三班要嚴肅認真聽。每隔五天,教師應組織一次全校誦讀詩歌大會。每半個月組織一次全學區誦讀詩歌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