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王陽明家規(4)(1 / 3)

學習禮儀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拋棄雜念,觀察學生們的動作,揣摩他們的表情。要教導學生做到不能偷懶,不必怯場,不可粗野。要從容,但不能遲鈍;要嚴謹又不可呆板。學習時間一長,學生們就會變得文質彬彬,品性高雅。

禮儀班分班和誦讀詩歌班一樣,每五天後就抽出一天讓一個班演習禮儀,其他的班觀看。學習禮儀這天,其他作業就不必做了。每十天組織一次全校禮儀表演,每半個月組織一次全學區禮儀表演。

給學生講授知識不宜太多,但一定要保證教會,這就是在精不在多。應該重點考慮每個學生的資質,能學兩百字的,隻教一百字,能學一百字的,隻教五十字,要經常讓學生學有餘力,這樣他們才不會厭倦學習,漸漸會享受學習。

上課時,要告訴學生們專心致誌、一心一意學習,嘴裏念誦的同時應在心裏思考,反複理解每一字每一句;朗誦詩歌時,要讓他們的聲音抑揚頓挫起來,讓學生放輕鬆。如此,時間一久,學生就會慢慢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懂事。

每天放學之前,教師應先考查學生的德行,其次才是背誦課文,然後是考較禮儀和課業,接著是解釋課文,最後考查朗誦詩歌。

但凡學習詩歌禮儀之類的知識,必須要讓學生保持一顆童心,讓學生喜歡學習而不感到勞累厭煩,如此一來,學生就沒時間和興趣沾染歪門邪道了。

教師如果符合上麵的條件,就算是真正的教師了。但天下事都是這樣,雖然說得很簡單,然而真正理解做到這些很難,不過,天下還是有這樣的人的!

評析

人在幼年時,最初的意識就如江水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隻要一點點力量就能改變它的流向。所以,對孩童的教育,必須謹慎。健康的精神,或者說良知的光明是一個孩童必須具有的。

這份《教約》雖是寫給老師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更適合家長。站在人性立場看,教師即使把良知光明得完完全全,也絕不會把別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來培養。這也是王陽明所謂的“仁”心也是有厚薄的,人們傾向於先己後人,先親後疏。

詢問學生的四個問題,前兩個問題(在家孝敬父母,有沒有疏忽而導致的不適宜之處;早晚侍奉父母與請安,是否有未盡的禮儀)是關於孝的,這也正說明《教約》的意之所在是家訓。第三個問題(來學校的路上有沒有輕狂而有悖禮儀的行為)是關於禮和義(適宜、合適)的。第四個問題(昨天的一天,是否做到言行一致,不撒謊不騙人)是關於信的。

一大早上,春光明媚,學生們精氣神旺盛,最先做的事就是對“孝、禮、義、信”的反省,這非常符合王陽明家訓的真諦。

值得注意的是,孝、禮、義、信的反省,不在學校,而在家庭。確切地說,孩子這四門品德的修行,家長責無旁貸。

現代教育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自己的舉動千萬不可違反自己的訓導,否則孩子不可能相信你。老師如果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卻教育孩子反躬自省就是白費力氣。做父母的如果不孝順自己的父母,怎能指望孩子來孝順你?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模板,模板的好壞決定了孩子的好壞。所以,做家長,怎能不謹慎?

這四個問題結束後,王陽明又談了兩個主題,一是詩歌誦讀,二是禮儀學習。

王陽明非常重視兒童的詩歌誦讀,這既是一種學習的高明捷徑,也是一種情懷。人類對知識的記憶,瀏覽次於默讀,默讀次於朗讀。把要學的東西大聲讀出來,其記憶的成本會大大降低。詩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詞量豐富,意境幽遠,最適合培養人的心境。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暢想中華民族的偉大過往,心境不由地清明起來,愛國、愛民族的情懷頓生。

不同年齡段的孩童朗誦的詩歌是不同的,三四歲的孩子隻要他朗誦最簡單的、最接地氣的詩歌,駱賓王的《詠鵝》就是最適合的;七八歲的孩子可以朗誦簡單的具有文學色彩的唐詩;隨著年紀的增大,唐律、宋詞、包括元曲,也都可以成為孩子們的朗誦內容。

關於禮儀的學習,王陽明仍貫徹“心即禮”的心學主張,不僅是要一個人把各種禮儀做好,還要發自真心。換句話說,隻要發自真心,才能把各種禮儀做得美好。反過來,各種美好、莊嚴的禮儀會強化內心的認同感,表裏如一,使人成為彬彬有禮的美好少年。

最後,王陽明提到一個特別關鍵的問題,即知識量:“給學生講授知識不宜太多,但一定要保證教會,這就是在精不在多。應該重點考慮每個學生的資質,能學兩百字的,隻教一百字;能學一百字的,隻教五十字。要經常讓學生學有餘力,這樣他們才不會厭倦學習,漸漸會享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