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死很容易,解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難;解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容易,不居此大功難;不居此大功容易,轉瞬即忘記這大功難。此是千古聖學真正血脈,我老師一生傳道的良苦用心即在此。我(王畿)既在這封信後說了這些話,將其交給王老師的親兒子王正億,就是真心認為這是千古第一家訓。我說的這些話足可以平息天下對我老師的菲薄,也證實了我老師的學說是千古經綸!
評析
王畿是王陽明最鍾情的一位弟子,因為他特別有靈性,這從他上麵的文章中一眼即可看出,王畿閣下太會講故事,《王陽明年譜》關於這段的記錄和王畿所講一比,味同嚼蠟。
王畿不但會講故事,而且還善於另起爐灶,正是他,在王陽明去世後,將四句教改變了本然味道,聲稱良知現成。心學左派就此發端。
或許在王畿眼中,王陽明起兵討伐朱宸濠到成功的這個過程,即是王陽明心學的應用,也是回答了“我們到底該學習陽明學什麼”的問題。所以,王畿最後說,我將這個故事和我從心學角度看待這件事的態度交給王老師的兒子王正億,正告他:這才是您老爹的千古第一家訓。
王陽明通過平定朱宸濠造反一事,得出的結論讓人血脈賁張,他說:“這種事正如真金遇烈火,越鍛煉,越發光輝,此處能經得住,才是真知;此處能解決問題,才是大本事。自從經曆了這場性命攸關的大事,一切得喪榮辱,就如耳旁之風,怎麼能動我起念?今天雖成此大功,也不過是運用良知後所留下的一條軌跡,過眼就成浮雲,我已忘了!”
凡是真金都不想遇烈火,因為那太痛苦,正如我們很多人都不希望身處逆境一樣。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問題是,你的人生中總會遇到一兩次逆境。能在逆境中爬出,並傲然站立,這就是真英雄,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從不主張去自尋逆境,但當逆境來時,你應該欣喜。正如他對弟子們說的,舜如果不遇到象,如何對付象這一物(事),就永不可能被格出來,一遇到象,舜幾乎是大喜過望:我終於有機會曆練如何對付象這一物(事)了。
此千古第一家訓除了這一點外,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便是依良知命令而行,該出手就出手:“我良知不允我退縮!縱然天下所有人都歸了朱宸濠,我一人也決意如此。”
然後堅信人性本善:“人人都有個良知,朱宸濠造反必是錯的,我不相信天下人的良知都被遮蔽,無一人響應我!”
其三是做壞事的人,往往戀家:“劣性、無用的馬留戀馬槽,他無法舍棄老巢。”
其四隻專注於天理和當下:“遇事時一個念頭起處,立即抓住它,自照自察,無一絲思考,無一毫功利心,不要欺騙它,照良知的答案去做,此事必成。”
最後對榮譽轉瞬即忘就是致良知:“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死,容易,解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難;解決一件關係天下的大事容易,不居此大功難;不居此大功容易,轉瞬即忘記這大功難。”這幾件事,一件比一件難,一件比一件接近良知。人本該如此,事情來時,關注此事,事過後,忘記它,無論是榮耀還是恥辱。王陽明曾說過,眼裏不能有半點沙子,也不能有半點黃金屑,否則,總是睜不開眼。
過去已逝,未來還未來,我們唯一能掌控的就是當下。
家長要做良人:《客座私祝》
原文
但願溫恭直諒之友,來此講學論道,示以孝友謙和之行,德業相勸,過失相規,以教訓我子弟,使毋陷於非僻。
不願狂懆惰慢之徒,來此博弈飲酒,長傲飭非,導以驕奢淫蕩之事,誘以貪財黷貨之謀,冥頑無恥,扇惑鼓動,以益我子弟之不肖。
嗚呼!由前之說,是謂良士;由後之說,是謂惡人。我子弟苟遠良士而近惡人,是謂逆子,戒之!戒之!
嘉靖丁亥八月,將有兩廣之行,書此以戒我子弟,並以告夫士友之辱臨於斯者,請一覽教之。
王守仁書。
譯文
希望能有和氣、謙恭、正直、誠信的高尚品德的朋友,來這裏講學論道,把孝順、友愛和謙和的美德傳播開來,並付諸實踐。大家以道德和學業互相勸勉,以過失和改正互相規勸,以訓導我的子弟們,讓他們萬不可生邪惡之心。
不希望有輕狂懶惰之人,來此博弈喝酒。這種人隻會傳播傲慢和是非,散播驕奢淫逸的事,誘導人對錢財名利發生興趣。他們都是些冥頑不靈的無恥之徒,煽惑鼓動弟子,讓他們陷入不肖之境而不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