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任何原典,最好看和原典作者旗鼓相當的人的評析,這樣可以讓你有多個視角審察原典內容。孫奇逢是心學體悟者,對王陽明這段家訓推崇備至。其根本原因正如他所說,這篇《客座私祝》和他本人的成長經曆有了感應。正因此,他才注意到,《客座私祝》是最走心、最接地氣的家訓,和文征明的孫子一樣,他強烈推薦。
為善就是磨練本心:《為善最樂文》
原文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然小人之得其欲也,吾亦但見其苦而已耳。“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營營戚戚,憂患終身,心勞而日拙,欲縱惡積,以亡其生,烏在其為樂也乎?
若夫君子之為善,則仰不愧,俯不怍;明無人非,幽無鬼責;優優蕩蕩,心逸日休;宗族稱其孝,鄉黨稱其弟;言而人莫不信,行而人莫不悅。所謂無入而不自得也,亦何樂如之!
妻弟諸用明積德勵善,有可用之才而不求仕。人曰:“子獨不樂仕乎?”用明曰:“為善最樂也。”因以四字匾其退居之軒,率二子階、陽日與鄉之俊彥讀書講學於其中。
已而二子學日有成,登賢薦秀。鄉人嘖嘖,皆曰:“此亦為善最樂之效矣!”用明笑曰;“為善之樂,大行不加,窮居不損,豈顧於得失榮辱之間而論之?”
聞者心服。
仆夫治圃,得一鏡,以獻於用明。刮土而視之,背亦適有“為善最樂”四字。坐客歎異,皆曰:“此用明為善之符,誠若亦不偶然者也。”相與詠其事,而來請於予以書之,用以訓其子孫,遂以勖夫鄉之後進。
譯文
君子熱衷於道,小人熱衷於欲。不過人人都看到小人得到了欲,我看到的卻是他得到了苦。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忙碌奔逐,常常憂慮,終生不暢,費盡心機,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遷就自己的欲望,持續地積累惡念與惡行,滅亡了自己,怎麼會有快樂在裏麵?
如君子一樣為善,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在人間沒有人指責他,到了地獄也沒有鬼痛斥他;整日優哉遊哉,不費心機,反而越來越好;宗族說他孝順,鄉裏鄉親說他敬愛兄弟姐妹;他說的話人人都相信,他做的事人人都喜歡。這就是“到了什麼境地都能安然自得”。還有什麼快樂比這更快樂的!
我小舅子諸用明一門心思積德行善,有機會去做官也不去。有人問他:“你覺得做官不開心嗎?”我小舅子回答:“為善最開心。”後來,他把“為善最樂”四個字寫到書房門框之上,帶著兩個兒子和鄉裏有誌為學的人在裏麵講學。
後來,他兩個兒子因才德兼優,考中秀才。家鄉父老都讚歎不已:“這就是你始終堅持‘為善最樂’的回報吧!”我小舅子笑道:“為善的樂趣,縱然理想完全實現,也不會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隱居,也不會因此而有所減少,既然如此,怎麼會以得失榮辱而論呢?”
眾人都心服口服。
有園丁修理花園,得到一鏡,交給我小舅子。我小舅子擦去泥土,隻見鏡背上有四個字,居然是“為善最樂”。見到的人都大為驚奇,都說:“這是您為善感動了天地,天地用這麵鏡子來呼應您呢。”眾人都傳播這件事,我小舅子就請我把這件事寫一下,以此來教訓子孫後代,進而勉勵家鄉父老的後代勇於進取。
評析
“為善最樂”這四個字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東平王劉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後來到京城輔佐皇帝,聲譽頗隆,因心上不安,於是回到封地,做最開心的事——為善。
《為善最樂文》的全部內容雖是王陽明小舅子的故事,但的確是王陽明的主張。《傳習錄》中,王陽明明白無誤地告訴弟子:致良知就是集義,所謂集義,就是行善,做事符合道義。
中國山西晉中喬家大院的正房中央懸掛著一塊金字牌匾,上書四個大字:為善最樂。瀏覽喬家的曆史,我們就會發現,“為善”始終貫穿於喬氏家族的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中,是喬家的家訓之一。喬家曾創造了光輝奪目的成績,和“為善最樂”四個字密切相關。
中國古人為何會把為善看作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呢?
因為無數的事實證明,樂善好施的人,都會因做善事而產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始終纏繞著他,讓他每天都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