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王陽明家規(7)(1 / 3)

責善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底,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故凡訐人之短,攻發人之陰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責善。雖然,我以是而施於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安可以不樂受而心感之乎?某於道未有所得,其學鹵莽耳。謬為諸生相從於此,每終夜以思,惡且未免,況於過乎?人謂事師無犯無隱,而遂謂師無可諫,非也。諫師之道,直不至於犯,而婉不至於隱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蓋教學相長也。諸生責善,當自吾始。

譯文

諸位相聚於此(龍場驛)聽我講學,我很欣慰。但我擔心能力有限,無法幫助你們。有四件事,希望你們能做到,這也是我對你們的感謝之意吧。哪四件事呢?它們是:立誌、勤學、改過、責善。要嚴肅對待這四件事,不可疏忽!

立誌

不樹立誌向,天下就沒有能成功的事。即使是各行各業的技藝工人,也都是立有誌向的人。現在的學者對學業曠廢懈怠,虛度光陰,而一無所成,都是因為沒有樹立誌向而已。我認為,立下成聖的誌向,就會成聖;立下成賢的誌向,就會成賢。誌向不立的人,就如沒有舵的船、沒有韁繩的馬,飄飄蕩蕩,漫無目標,最終要奔向何方呢?有人說過,如果立誌為善,而父母卻憤怒你、兄弟怨恨你、家鄉父老厭惡你,那麼,你就不必為善了;如果立誌為善,而父母愛你、兄弟喜歡你、家鄉父老敬愛相信你,你何苦不為善,不當君子呢?

如果你為惡,父母愛你、兄弟喜歡你、家鄉父老相信你,那你為惡也未嚐不可;如果你為惡,父母憤怒你、兄弟怨恨你、父老鄉親厭棄你,你何苦必為惡而做小人呢?諸位知道了這些,就知道所立的誌向應該是什麼了。

勤學

立下成為君子的誌向後,就該勤奮學習。凡是學習不勤奮的,肯定是其誌向不堅定。我很欣慰,跟隨我的弟子和朋友們都不以聰慧敏捷取勝,而以勤奮、堅定、謙虛為第一。諸位可以觀察下我弟子和跟我親近的朋友中,如果有“肚子裏明明空空的,卻假裝很充盈;明明是沒學問,卻假裝懂得很多”;隱藏自己的短處、妒忌別人的長處、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說大話來欺騙別人,這樣的人,就算天資很高超,同學們不會討厭他嗎?不會輕視他嗎?他就算用那種方式來欺騙別人,別人就真的會被他所欺騙嗎?會有人不在背後偷偷地嘲笑他嗎?如果有人謙虛低調又能控製自己的情緒,目標堅定、虛心做事、不恥下問,與人相處總是發現別人的優點,善於從自己身上尋找不足,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知曉自己的不足,忠誠守信而又樂觀豁達、表裏如一,縱然他的資質稟賦愚鈍不堪,同輩之中,有誰不稱讚羨慕他呢?那些原本沒有多大才能,卻又不求上進的人,人們當然認為他確實沒有才能,還有誰會尊敬他推崇他呢?各位同學看到這些,就知道,為了誌向必須要勤奮學習了。

改過

過錯,大賢大能之人也有,無人可以免除,然而他們仍是大賢大能之人,就因為他們知錯能改。所以說,我們不應以不犯錯誤為貴,而應以善於改正錯誤為貴。諸位捫心自問,平日在廉恥忠信方麵有缺陷嗎?也有輕視孝順友愛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詐苟且刻薄的習氣嗎?我想,你們大概還不至於如此。如果真不幸有這類人,全是因為他不知天理而失足,平時沒有老師朋友的講解規勸告誡而造成的。諸位試著自我反省一下,萬一有和這種情況接近的,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應就此過於愧疚,導致在改正錯誤發揚從善方麵毫無勇氣。隻要有朝一日能改正過去的錯誤,即使過去是盜賊流寇,今後也可以成為彬彬君子。如果說我過去已經是這樣了,現在即使改正錯誤做好事了,萬一人們不相信我,而且不寬恕我之前的罪過,反而讓我懷著羞恥之心無顏見人,進而破罐子破摔,一錯再錯,對這種人,我非但無話可說,而且近乎絕望。

責善

所謂責善,就是互相監督、提醒,從而讓對方的品格臻於美好,它是朋友之間不可多得的美好品質,須真誠告誡並循循善誘講給朋友聽。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的關心愛護,采用委婉溫柔的表達方式,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後就能夠改過,對我有感激卻沒有惱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如果首先揭發朋友過錯和缺點,極力斥責他的過錯,令他無地自容,他會羞愧難當並記恨在心,即使他口已服卻心不服,隻是因形勢所迫而暫時服從,這是刺激他繼續做壞事。所以但凡揭發別人的短處,攻擊別人的隱私,故作正直的舉止來謀取名譽的人,都不是用語言監督、提醒朋友,使朋友臻於美好的人。即使是這樣,讓我被別人以這種方式“責善”也不是不可以。他人用這種態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擊我過失的人,我都把他看成是我的老師,怎麼可以不快樂地接受並心存感激呢?我對於聖道沒有什麼心得,我的學問是粗淺的。錯誤地讓你們跟隨我在此學習,即使我日思夜想,罪過尚不能免除,何況過錯呢?人們說對待老師要不冒犯不規勸,並說在老師麵前不能提意見,這是大錯。在老師麵前提意見,直言相諫不能說是冒犯,即使婉言規勸也要讓他能意識到。讓我按正確的做,我才能得以明白正確之處;我做錯了,也能夠改正錯誤: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學生和老師互相學習而成長”。同學們互相監督、提醒,使對方品格臻於美好,就從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