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皆有良知,所以人人都知道過錯,但是否有勇氣去改,並非人人都能做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及時地改正錯誤,才是聖人之道。
雖然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但外在的監督、提醒也不可缺少。它們就如同製度。在好的製度下,壞人也能變好人;在壞的製度下,好人也能變壞。而我們必須要去親近那些好的製度,凡是好的製度,都是一些人在良知命令下做出的。在我們的人生中,必須要有一群好的朋友在身邊,大家互相砥礪、互相糾錯,從而成就彼此。這就是責善。
把王門四規放到家庭中,它同樣適用。正如王陽明在立誌一節中所說的那樣,父母如果喜歡你為善,你為何不為?一個家庭就是一所學校,長輩、平輩和晚輩都須勤學,成為好人,人人也都有犯錯的時候,要勇於改正。大家互相監督、磨礪,最終成己成人。
其實,陽明心學概念、理論、條條框框紛繁複雜,若想進王門,路徑之一就是這王門四規。看似毫不出奇的八個字,寄托了王陽明對世人的良苦用心。而在他看來,隻要真的做到這八個字,那成聖成賢,隨你挑。
良知人人皆有:《書諸陽伯卷·戊寅》
原文
諸陽伯偁從予問學,將別請言。
予曰:“相與數月而未嚐有所論,別而後言也,不既晚乎?”
曰:“數月而未敢有所問,知夫子之無隱於我,而冀或有所得也。別而後請言,已自知其無所得,而慮夫子之或隱於我也。”
予曰:“吾何所隱哉?道若日星然,子惟不用目力焉耳,無弗睹者也。子又何求乎?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天下之通患也。子歸而立子之誌,竭子之目力,若是而有所弗睹,則吾為隱於子矣!”
譯文
諸陽伯聽我講學很興奮,要離開時,請我送他幾句話。
我說:“你我一起待了數月,你從未問過什麼,我也沒說過什麼,現在要走了,是不是有點晚了?”
諸陽伯說:“這些天來,我所以沒敢問,知道您不會對我有所隱瞞,以為會有所得。即將分別之所以請問您,是因為我感覺沒有所得,我疑心您對我有所隱瞞,沒有用心教我。”
我說:“我哪裏有所隱藏?‘道’就如太陽、星星一樣,隻是你不用心,看不見而已。既然這樣,你又求取什麼呢?‘道’在你身邊你卻去遠處求,很簡單的事,你卻把它搞得極複雜,這是天下人的通病。你回去後就立下誌向,用心看,如果還沒有看到東西,那就說明我對你隱藏了!”
評析
先從一個故事講起。有個叫楊茂的聾啞人來見王陽明,請王陽明先生傳授心法。二人就用紙筆交談。
王陽明寫道:“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聽是非,你心還能知是非否?”
楊茂簡單寫道:“知是非。”
王陽明寫道:“如此,你口雖不如人,你耳雖不如人,你心還與人一般。”
楊茂點頭,拱手相謝。
王陽明:“大凡人隻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個聖賢的心,口雖不能言,耳雖不能聽,也是個不能言不能聽的聖賢;心若不存天理,是個禽獸的心,口雖能言,耳雖能聽,也隻是個能言能聽的禽獸。”
楊茂點著胸口指著天。
王陽明:“你如今於父母,但盡你心的孝;於兄長,但盡你心的敬;於鄉黨鄰裏、宗族親戚,但盡你心的謙和恭順。見人怠慢,不要嗔怪;見人財利,不要貪圖。但在裏麵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縱使外麵人說你是,也不須聽;說你不是,也不須聽。”
楊茂又是拜謝。
王陽明:“你口不能言是非,省了多少閑是非;你耳不能聽是非,省了多少閑是非。凡說是非,便生是非,生煩惱;聽是非,便添是非,添煩惱。你口不能說,你耳不能聽,省了多少閑是非,省了多少閑煩惱,你比別人快活自在了許多。”
楊茂興奮起來。
王陽明:“我如今教你但終日行你的心,不消口裏說;但終日聽你的心,不消耳裏聽。”
楊茂再三拜謝。
再看第二個故事。
1524年,浙江紹興府知府南大吉向王陽明請教政事。南大吉曾聽過王陽明幾次公開課,很快就喜歡上了王陽明心學。
那天,南大吉問王陽明:“我為政總有過失,先生為何沒有說法?”
王陽明反問:“你有什麼過失?”
南大吉就把自己為政的過失一一說給王陽明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