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聽後說:“你這些過失,我都指點過你。”
南大吉愣住了:“您說過什麼?”
王陽明接口道:“如果我沒有說過,你是怎麼知道這些過失的?”
南大吉恍然:“良知。”
二人相視而笑。
幾天後,南大吉又來見王陽明,歎息說:“如果身邊有個能人經常提醒我,我犯的過失可能會少點。”
王陽明回答:“別人的提醒不如你自己良知的提醒。”
南大吉這次恍然得更徹底。
又過幾天,南大吉來問王陽明:“行為上有了過失可以改變,心上有了過失可如何是好?”
王陽明看了他一眼,說:“你現在良知已現,心上不可能有過失,心上沒有過失,行為上也就不可能有過失。當然這是從理論上來講,實踐中,還需要刻苦修行。”
講這兩個故事的目的很簡單:良知這東西,人人皆有,而且你隻要肯見它,它就在。
回到這篇《書諸陽伯卷?戊寅》,更容易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王陽明所說的“道”,毋庸置疑就是良知,人人皆有良知,正如天上有太陽和星星。隻是很多人不用心,視而不見,或者是看到了,卻漠然視之。
曾有個叫徐樾的弟子請教王陽明。王陽明說:“你不必說你的功夫如何,請舉例子。”徐樾就興奮地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相當沮喪。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著於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陽明就指著船裏的蠟燭的光說:“這是光。”在空中畫了個圈說,“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麵說,“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處,“這還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說:“老師我懂了。”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
徐樾到底懂什麼了?王陽明所謂的“光不僅在燭上”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封家信告訴了我們答案。
燭光,就是我們的良知,我們不僅要看到燭芯上有光,凡是它能照耀到的地方都有光,即是說,我們一旦致了良知,就如點燃蠟燭一樣,能照徹天地。
王陽明另一層深意大概是,不要把良知當成死物,它是能擴展、能生天生地的。所以要動起來,不要靜坐在那裏,空空如也。
隻要你動起來,良知之光就能照徹到任何地方,無論是你的內心還是大千世界。
良知就如太陽、星星,人人皆有,當它發光時,人人皆能見。
朋友也要講門當戶對:《姚江王氏族箴·慎交遊》
原文
朋友居五倫之內,一生學業要他幫助教導,異日兒女成行尊為父執,此之謂取善輔仁的朋友。若同惡相濟,朋比為奸,當初雖誼勝漆膠,其後必盟寒車笠,如是之人,不勝枚舉。與其悔之於後,何如慎之於先?
譯文
朋友在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關係之內,人的一生,在學業上需要朋友的幫助教導,有朝一日自己兒女成長後會把他尊稱為父親的朋友,這就叫作能吸取長處培養自己仁德的好友。如果一起作惡,合夥勾結常做邪惡之事,即使當初友誼親密,曾有“車笠之盟”,日後必然因貧富的轉換而忘記了貧賤之交。這種沒有情誼之人,世間太多,與其到日後後悔,還不如預先交友時謹慎。
評析
古人最重視朋友,不是因為朋友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和快樂,而是因為朋友在五倫之內。孔子曾說過,不知道這個人怎樣,那就看他結交的朋友。他的朋友如果都不靠譜,他也誠信不到哪裏去。事情明擺著:常常和好人在一起,如進了有芝蘭的房間,時間一久即不會聞到香氣,這是因為你的氣息和芝蘭的香氣融為一體了,而你卻不知;和壞人在一起,就如進了魚蝦市場,時間久了不會聞到腥味,因為你的氣息和魚蝦的臭氣也融為一體了。
這段話說明了交友的極端重要性,朋友的好壞,幾乎能改變你的人生。
交友為什麼重要,首先是它在符合天理的五倫之內。其次是,人有家室後,父母之教會淡,老師之教會遠,隻有朋友才會隨時交往。人這種動物很奇特,他們可能不會聽從父母之言,不理妻子的話,但往往對朋友的話卻深信不疑。所以,交友,尤其是交到真正的好友,有多麼重要。最後,真正朋友會指出你的錯誤,父母和妻子,因為出於愛,大概不會指責你的是非,但朋友卻會。這其中的道理恐怕是,朋友之間沒有原始親情的羈絆,互相之間沒有利益衝突,所以能實話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