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悲回風(14)(2 / 2)

[76]參見李牧之《吳宓日記劄記》一文。吳宓與前妻陳心一生有三個女兒(學淑、學文、學昭),最小的女兒吳學昭周歲剛過,吳宓就與陳心一離婚,三個女兒跟母親,吳宓隻出撫養費,父女之間離多聚少。1948年,三女兒吳學昭作為燕京大學新聞係學生在《武漢日報》實習,與父親接觸較多,相處卻不甚愉快。吳宓在1948年8月14日的日記中記載:“昭謂大變革後,一切不同目前,學問資力均無用,故徑欲止讀,不回燕京,而徑往參加某方政治工作雲雲。”吳宓“力勸阻之,然而心傷矣”(《吳宓日記》,第十冊)。此後,吳學昭在政治大潮中勇往直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京調往中共西南局機關工作,再後來又成為曆任過清華校長、教育部長蔣南翔的續弦。再後來至全國人大工作。1952年,吳宓在他那篇著名的“洗澡”文章《改造思想,站穩立場,勉為人民教師》中寫道:“一九四八年暑假,我在武漢大學答覆我第三個女兒學昭‘各行其是’的話,我決不再說。因為是非隻有一邊,此是則彼非。”可見父女二人政治立場之不同,而讓其子女照顧自己晚年的生活,也就成為校方和吳宓的空想。雖然吳宓死時吳學昭並未赴陝西安吳堡奔喪,因她是吳宓的合法繼承人,死後一切財產、特別是手稿、日記等大部分落入吳學昭手中。其中一些收藏物,如學者給吳的贈書,書信和吳宓的講義資料等,在吳宓的晚年弟子周錫光手中,吳學昭為取得周氏手中的這批東西,曾將周錫光告上法庭,周出示吳宓當年給他的上寫“作為宓身後付托(周錫)光永久保存並傳後之文件”字據,迫使吳學昭撤訴,此案在學術界盛傳一時。現已出版的《吳宓日記》等即為吳學昭整理。

[78]吳須曼《吳宓回陝前後》,載《追憶吳宓》,李繼凱、劉瑞春選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出版。

[79]《悲感》,載《吳宓詩集》,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商務印書館2004年出版。

[80]本章節對吳須曼《回憶先兄吳宓教授》《吳宓回陝前後》(載《追憶吳宓》,李繼凱、劉瑞春選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出版)二文多有參考、引用,特別加以說明和鳴謝。

[81][85][86][87][89][90][91][92][94][95]金嶽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嶽霖》,第7、427、189、55、191、192、411、413、56、427頁,劉培育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82]金嶽霖《分析我解放以前的思想》,載《人民日報》,1951年11月10日。

[83]金嶽霖《批判我的唯心論的資產階級的教學思想》,載《光明日報》,1952年4月17日。

[84]周禮全《懷念金嶽霖師》,載《人物》,1995年第6期。

[88]李文宜《回憶金嶽霖同誌生活軼事》,載《金嶽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嶽霖》,劉培育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另,浦氏在民國時期與袁子英結婚並生有一對兒女,其間與政客羅隆基發生婚外戀,但折騰一陣沒有結果,後浦與袁離異。1949年後,浦任上海《文彙報》副總編輯兼該報駐北京辦事處主任,並被選為民盟候補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57年劃為“右派”,1959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辦公室副主任,1970年4月23日病逝,終年60歲。

[93]劉培育編撰的金嶽霖年譜1977年條載:“12月下旬,金患肺炎住北京醫院,約月餘。夜裏經常說胡話。”另有當時在醫院看護的當事人在接受采訪時稱老金病重期間經常說胡話,包括喊“我是高級幹部”等語。

[96]《春蠶吐絲》,陳鼓應編,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