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開放的經濟浪潮中,會有很多新鮮事物進入我們的眼界,由於我們處在可塑性較強的時期,各方麵不夠成熟,且模仿能力較強,所以,我們更要學會取舍,取其精華,舍其糟糠;不要好壞一齊接受,一不小心,便會“一失足成千古恨”,終身悔恨不已。
但願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要出現那些不好的事情,多一些“取其精華”,少一些“取其糟糠”,做到取舍得當。
一個年輕人非常羨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於是他跑到富翁那裏詢問他成功的訣竅。
富翁弄清楚青年的來意後,什麼也沒有說,轉身就到起居室拿來了一隻大西瓜。青年迷惑不解地看著,隻見富翁把西瓜切成大小不等的三塊。富翁把西瓜放在青年的麵前說:“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會如何選擇呢?”
青年盯著最大的那塊說:“當然是最大的那塊了。”
富翁笑了笑說:“那好,請用吧。”
富翁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青年,自己卻吃了最小的那塊。在青年人還享受最大的那塊西瓜的時候,富翁已經吃完最小的那塊。接著,富翁微笑著拿起剩下的那塊,還故意在青年人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來,其實,那塊最小的和最後一塊加起來要比最大的那一塊大得多。
青年明白了富翁的意思:雖然富翁吃的西瓜沒有自己吃的大,卻比自己吃得要更多。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衝昏了頭腦,適時地放棄眼前的利益,是獲得更大成功的前提。
取舍之間,彰顯智慧。人生的成敗在於取舍。有能者善取,通悟者懂舍。取舍有道,張弛有度,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那什麼才是我們應取的,什麼又是我們該舍的?
魚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則舍魚而取熊掌。這便是取舍的基本境界——擇優而從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可以反映個人誌向的高低。誌向高的,才會選擇熊掌;誌向遠的才會有能力去取熊掌。正如大鵬與麻雀,一個胸負壯誌,在蒼穹下振翅高飛俯瞰大地;一個心胸狹窄,在樹林間胡亂穿梭不曉青天。所以取舍的第一層含義,便是要我們樹立遠大理想。
生和義,也是不可兩全的,於是便舍身或者取義。這便是取舍的更高境界——通悟。世間萬物,皆不能永存,今日取得也終有一天會消逝。隻有有限之上的無限,才是永恒,才是真正該取的。以人度之,這便是生存之上的思想與精神。有人一生無憂無慮,卻碌碌無為最終被人遺忘;有人一生屢遭磨難,卻精神崇高雖身死而靈魂猶存。所以取舍的第二層境界就是要求我們通悟自然,通悟生命。
智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種舍棄自我的至高之境,隻有在有限的個體融人無限的群體與自然時才能達到。所以,取舍的最高境界是與群體、大自然的融合。雷鋒說:“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便是個體與群體的融合。偉大的牛頓說:“大自然就像是無邊的海洋,而我就像海灘上一個拾貝的孩子,永遠不知它的廣博。”最能讀懂自然的他,這樣指出自身的渺小,這便是個體與大自然的融合。因此,取舍的最高要求,就是可以達到舍棄自我,投入群體和大自然中。
如果你想當一名考古學家,那麼你就得舍棄城市裏的舒適;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舍棄嬌嫩白淨的膚色;要想當一名科學家,就得一絲不苟地努力;然而,要想出家,就得舍棄塵世的五欲之樂;甚至要想成佛,就得累劫行菩薩道。人,為什麼不多一點坦誠,少一些掩飾?為什麼不多一點忠厚,少一些詭譎?為什麼不多一點純真,少一些欺詐呢?
當然,人,不可能什麼都得到;人,更不可能十全十美。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取、如何舍。
舍取是一種態度,簡單是一種心境。人生之旅,有山有水,有風有雨,人走在山水風雨中,隻有學會舍棄,保持簡單的心境,才能生活得踏實、輕鬆、安詳、幸福。
人們還是不要過分地貪婪。事實上,世界上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富豪,對“簡單”也似乎情有獨鍾,人們很難從其穿著上發現其富有,有的隻是“簡單”。要知道,“簡單”絲毫掩蓋不了,也銷蝕不了他們富有的財產。
當然,簡單的生活不是強調人生無為、不思進取。生活中,要爭取你該爭取的,追求你應追求的,做到取舍有度。
“取”是一種本事,“舍”也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舍不得。隻有先取,才有後舍。取多了之後,常得舍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舍”雖是反義,卻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