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就是不斷挑戰敵人,不停地在戰鬥中磨煉自己,增長自己的戰鬥技能與生存經驗;然而,狼並不僅僅憑借蠻幹而為人矚目,狼的狡黠與智謀同樣出色,勇猛、耐心與智謀三者結合,造就了狼在自然界長達上百萬年的生存曆史。
狼道智慧之七十二:退後一步天地寬
在日常生活中,當自己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發生衝突,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時,首先要考慮舍利取義,寧願自己吃點虧。
一位住在山中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
當散步歸來時,他見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
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肯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見禪師,正感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看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著,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說完之後,就看著窗外的明月,開始了打坐。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室裏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十分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林則徐有句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與人相處,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就多一分挫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災禍。
1863年1月8日,恩格斯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把妻子病逝的消息,寫信告訴了馬克思。過了兩天,他收到了馬克思的回信。信中的開頭寫道:“關於瑪麗的噩耗使我感到意外,也極為震驚。”接著,筆鋒一轉,就說自己陷於怎樣的困境。往後,也沒有什麼安慰的話。
“太不像話了!這麼冷冰冰的態度,哪像20年的老朋友!”恩格斯看完信,越想越生氣。過了幾天,他給馬克思去了一封信,發了一通火,最後幹脆寫上:“那就請便吧!”
20年的友誼發生裂痕!看了恩格斯的信,馬克思的心裏像壓了一塊大石頭那樣沉重。他感到自己寫那封信是個大錯,而現在又不是馬上能解釋得清楚的時候。過了10天,他想老朋友“冷靜”一些了,就寫信認了錯,解釋了情況,表白了自己的心情。
坦率和真誠,使友誼的裂痕彌合了,疙瘩解開了。恩格斯在接到馬克思的來信後,以歡快的心情立即回了信。他在信中說:“你最近的這封信已經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清除了,而且我感到高興的是,我沒有在失去瑪麗的同時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再看一個事例:
曆史上的舜敬父愛弟,可他的弟弟——象,表麵看起來敬兄,內心卻總想害死他。
有一次他們倆去挖井,舜正在井內時,象卻突然把井口封死;象認為舜必死,就想打他兩位夫人的主意,於是來到舜家裏。
不料,舜大難不死,已從井的另一個出口脫身回到家裏。象剛進門,見舜在彈琴,隻好尷尬地說:“我正惦記看你呢。”
舜隻是平靜地說:“多謝你的美意。你真是我的好兄弟,以後你協助我一起管理臣民吧。”
舜有如此廣闊的胸懷,是他成就一代帝王大業的重要基礎。
老子說:“約束自己而豐厚他人,所以群眾樂於被用,而所得是平時的幾倍。……謙遜辭讓,作為德的首位。”
一個人,對於事業上的失敗,能自認錯誤,就能讓人感德;有成就時,能讓功於他人,就能讓人感恩。老子說:“事業成功了而不能居功。”不僅讓功要這樣,對待善也要讓善,對待得也要讓得。凡是壞處就歸於自己,好處都歸於他人。他人得到名,我得他這個人;他人得到利,我得到他這個心。二者之間,真正聰慧者自會權衡其輕重。
曾國藩說:“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視。讓,就什麼事都留有餘地,有功不獨居,有錯不推諉。念念不忘這兩句話,就能長期履行大任,福祉無量。”
有人說:“自謙,人們就越服從;自誇,人們就越懷疑。我恭敬就可以平人的怒氣,我貪婪就可以引發人們的爭端,這都是在於我的為人而已。”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能沒有交往。而交往就必須有個準則,使大家共同遵守,才不至於亂套,這就是對待人的道理。而對待人的道理,最高的準則,就在於儒家所提倡的:“一切在於求取最完美最高尚的道德。”
能有所追求,一方麵在心中有所持守,另一方麵在執行時有所遵循。這就是準則,也有人稱為規範。因此我們如果以寬容的心境和幽默的態度對待他人有意或無意施加的羞辱和難堪,我們往往可以從消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免得事態惡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