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次在鄭國與弟子們失散了,他隻好獨自站在東門等候。一個鄭國人對孔子的弟子子貢說:“東門有個人,長得奇形怪狀,累得好像喪家之犬。”子貢把這句話告訴了自己的老師,孔子坦然笑道:“說我像喪家之犬?確實是這樣,是這樣的啊!”
作為一代宗師的孔子居然能在學生麵前對這種侮辱性的語言一笑了之,的確表現出萬事師表的氣度。
當你心胸開朗、神情自若的時候,對於那些蠅營狗苟、一副小家子氣的人,就會覺得他的表演實在可笑。但是,凡人都有自尊心,有的人自尊心特別強烈和敏感,因而也特別脆弱,稍有刺激就有反應,輕則板起臉孔,重則馬上還擊,結果常常是爭了麵子沒麵子。
試問,當你說我是傻瓜,我說謝謝你的讚譽,你還能說什麼呢?
狼道智慧之七十三:順勢以為,避免衝突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萬世警訓在今天依然見證著它的價值,不能說沒有它的道理。
發生在台北縣蕭某一家三口滅門血案,在警方鍥而不舍地調查之後,已宣告偵破。犯罪嫌疑人鄧某被捕後,坦承因受經營起重機生意的蕭某“譏諷”而萌生殺機,並在行凶後擔心事情敗露,而再殺其妻女滅口。
鄧笑文表示:兩個月前,死者蕭某用話刺激他、恥笑他,並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沒什麼用”,開起重機那麼久了,仍然是“給人請(聘雇)”,不像他自己開起重機沒多久就當了老板。對這樣的“譏諷”,鄧某懷恨在心,後來蕭某隻要與他碰麵,就不斷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殺人泄恨之心。據警方表示,犯罪嫌疑人鄧某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對方不斷地譏諷和嘲笑而殺人,這成為曆年來滅門血案的特殊案例,雖然屬於極端事件,但頗值得社會大眾:警惕。
古人早有明訓:“言語傷人,勝於刀槍。”許多人常以“嘲弄”他人或者與他人“抬杠”為樂子,也有部分綜藝節目的主持人,戲稱未能在比賽中過關的來賓“笨”,或嘲笑比賽者的長相“醜”。有些雖然是屬玩笑性質,但總讓人覺得不妥,畢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評,會使聽者產生不悅;嚴重的,正如滅門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殺身之禍,後悔莫及。因此,古人說:“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似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謹慎。
其實,言辭起衝突而萌生殺機的情況,不隻是在中國會發生,國外亦有所聞。法國巴黎有一名“美食專欄作家”,經常在文章中不是特別讚譽某家餐廳,就是嚴詞批評某些餐廳的菜肴。有一次,此專欄作家在專欄中對一餐廳的菜色做“像豬食”的評語,以致激怒了餐廳老板。該老板事後特別再請此美食專欄作家去試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專家吃完後臉色大變,暈倒在地,送到醫院時氣絕死去。餐廳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後,坦承“設毒宴”下毒,他說:“批評我們的美食像豬食的人都該死!”
這真是叫人瞠目結舌,“專欄作家”們下筆時可得小心點,就像你說話一樣,若言詞過於尖酸刻薄,批評太過分,可能也會“惹禍上身”。
事實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一樣,隻要被一些不中聽的話激怒,都可能會因情緒狀態失控而口出狂言,大打出手,最後鼻青臉腫。宜蘭縣頭城鎮有兩家相鄰的家具行,因同行競爭而相忌,又因轎車被刮痕而引起言語衝突,於是兩家除了動口怒罵、動手狠捶互毆外,又用口“互咬”。結果,41歲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於地,他忍著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趕至羅東博愛醫院求救縫合,另一方是53歲的許先生,也在“口齒互咬大戰”中,下巴被咬下一塊肉,鮮血濺滿臉孔和家具,也痛苦萬分地趕赴醫院縫了十多針。
上述因說話而遭到殺身之禍及打得鼻青臉腫、咬掉下巴的實例,似乎叫人覺得不可思議,有些好笑,不過,也讓人再次想到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
“大禮不辭小讓”,做大事的人哪顧得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錯矣!
不拘小節常被人看作是大度瀟灑的表現,知道嗎?大事全部是由不起眼的小事組成的,唯有把每件小事做好,才有可能做成大事業。更何況,許多生活社交上的所謂小事也許不會給你帶來明顯的財富收人,但卻是一個人修養素質的全部體現,是一個人潛在的形象及人際資源方麵的投資。
給我觸動很大的是一位同學的話,他說他不會同我們另一位同學合作。我很驚訝:大家都是同學,生意上又可互惠互利,為什麼呀?他說:“這麼多年了還是一點長進都沒有,我聽著他嚼口香糖的聲音就想吐。還有我拉他去跟人家談判,出來後我真為有這樣的同學而丟人,他的形體語言太誇張了。總是喜歡跟別人唱反調,一直到雙方都十分尷尬的時候才住嘴。讓對方覺著我們跟人家不在一個層麵上,怎麼做生意啊!”
這位同學人不錯,也有不少其他優點,但修養、個性上的這些小問題竟然給他帶來如此大的負麵影響,真是出乎我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