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進退有據八麵玲瓏(2)(1 / 3)

蕭何是最早支持並參與劉邦起事的親信,在亡秦滅楚興漢的事業中立有大功。劉邦在論功行賞時,將他排在功臣之首,並給了他可以佩劍穿履從容入宮朝見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寵。後來韓信被誣為謀反,當時劉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蕭何為呂後設計除掉了韓信,解除了劉邦心頭的一大患。蕭何由此從丞相提升為相國,封地增加了五千戶,還給了五百名士卒做他的警衛,朝中大臣無不向他表示祝賀。當時,隻有一個叫陳平的秦朝遺老獨去誌哀,對蕭何說:“你不日將有大禍臨頭了,如今主上風餐露宿轉戰於外,而足下坐鎮京師,並未立有戰功,主上之所以給你增加封地,設置衛隊,是由於韓信剛剛謀反,主上對你心存懷疑,以此加以籠絡,並非是對你的寵信。請足下讓出封賞不要接受,並將自己的家產拿出來資助前方軍隊,主上必然高興。蕭何認為他說的十分有理,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又過了一年,英布謀反,劉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卻從前線一再派回使臣打聽蕭何在幹什麼。蕭何在京師盡心盡責地安撫百姓,籌備糧草,輸送前線,如同他多年來所作的那樣。又有人對蕭何說道:“足下不久將有滅族的大禍了。足下如今位為相國,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關中十幾年來,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來打聽足下的情形,是擔心足下名聲太大,對他構成威脅。足下何不到處壓價買田,高利放債,使民有怨言?隻有如此,主上才會對你放心。”蕭何聽從了他的意見,這樣做了,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當劉邦班師回朝時,老百姓紛紛攔路上書,狀告蕭何,劉邦一點兒也不怪罪蕭何,反而將老百姓的狀紙交給蕭何,笑著對他說:“你自己處理吧!”

蕭何是劉邦的貧賤之交,劉邦親口將他封為第一功臣,為什麼劉邦對他還相信不過呢?這是因為,政治鬥爭是一個不斷地、一分為二的裂變過程。當年項羽、劉邦共同對付秦朝,秦朝滅亡了,項羽、劉邦這一對盟友翻了臉,打了起來;項羽被消滅了,劉邦集團內部又發生了裂變,中途入夥的韓信、英布又被劉邦視為異己的力量;韓信、英布垮台了,劉邦的核心集團又該找出新的打擊對象了。

蕭何樹大招風,自然首當其衝。蕭何雖然不斷地自毀名聲,卻並未能消除劉邦的猜疑,就在劉邦將狀紙交給蕭何的同時,因蕭何順便請求將皇家花園中的荒廢土地撥出一些交給百姓耕種,劉邦立刻變了一副麵孔,說蕭何故意討好百姓,將他收進監獄。

劉邦之類最高掌權者的邏輯是這樣的:你盤剝百姓,結怨於民,那是不足掛齒的小事一段,他不僅不會管,還會加以縱容;你要真正想替百姓辦一兩件好事,說一兩句公道話,而影響了他的權威、名聲,他便非要整治你不可。

所以,幹些蠢事、壞事,有意識地掩飾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也不失為一種保全自己的策略。曹丕當了皇帝以後,對他的兄弟們十分刻薄,防範也十分嚴密,雖然這些兄弟們都被封為“王”,卻都是徒有其名。他們全都被打發到遠離首都的封地,不許隨便回到首都來;每個人手下隻有百十名老兵作為守衛,使他們無法憑借武力作亂;還派了官員來監督他們,有點兒小錯就被上報朝廷,遭到譴責。這些兄弟雖然貴為皇親國威,實際上連個平民百姓也不如。

隻有那北海王曹表,為人謹慎,勤奮好學,沒有任何過錯。那些監督他的官員說:“我們奉皇帝的命令來監督大王的行動,有過錯就應當舉奏,有善行也應該據實報告。”於是聯名寫了份報告,稱讚曹表的美好品德。

曹表一聽到這個消息,嚇得大驚失色,指責官員們說:“嚴格要求自己,這是任何人都應該如此的,而你們卻報告了朝廷,這豈不是給我增加麻煩嗎?如果我真的有什麼好品德,朝廷自然會知道,你們這樣聯名上書,隻怕要適得其反了!”

曹表曾對兒子說:“與其因受到寵愛而遭受災禍,不如貧賤而無災無難。”他的生活十分儉樸,並讓妃妾們親自動手紡線織布,如同平民之家一樣,因此他最後得以保全性命。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特殊情況下,應當適時地“藏而不露”,這並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處事的方法。

狼道智慧之七十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遲鈍,而且是佯裝遲鈍,是有些人最難做出來的,但是,它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即使是反應相當敏銳的人,最好也不要完全顯露於外,而要佯裝遲鈍一些。

頭腦太聰明、個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難應付。由於腦子整天轉個不停,不論什麼事情都會事先預測好,讓人有鬆懈不得的感覺。同時,一旦發現別人的缺點,便會立即指出來,即使沒有當場表明,也會讓對方覺得:“這個人不知道有什麼企圖!”警戒之心油然而生。這種讓人隨時心生警戒的人,怎麼還有魅力可言呢?所以,如果讓這種類型的人物登上領導者的寶座,部下們恐怕再沒有好日子可過了。

領導者的主要任務,即是讓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