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曾國藩地位、影響的提高,他為國盡忠的觀念更加強烈。他不僅要求自己做到“忠君敬上”,而且要求他周圍的人也這麼做。他認為在禮崩樂壞、王道不興的亂世,隻有各級官吏都把“孝悌仁義之經”作為教化天下民眾的工具,使人人都懂得綱常倫理不可違的道理,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在曾國藩寫給兄弟子侄的家書中,曾國藩更是屢次強調為國盡忠的大義。要求他們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遠遊,無論是在朝為官還是在野為民,都要關心國家大事,想方設法維護正常的封建統治秩序,維護傳統的倫理道德。為此,曾國藩專門寫了一副對聯:
“入孝出忠,光大門第;親師取友,教育後昆。”
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十六日,曾國荃升任浙江按察使,曾國藩在家書中恭賀弟弟的同時,告誡他:“唯當同心努力,仍舊拚命報國、側身修行八字上切實做去。”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曾國藩顯赫的戰功帶給他的不僅是聲望,還有同仁的嫉妒。曾國藩作為通曉三綱五常,並且以此來作為自己行動準則的儒臣,深知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深知聲譽對一個人官運的影響,因此他處處小心,時時謹慎,從而保全了自己,也壯大了自己的基業。
狼道智慧之八十三:屈己忍誌,隱機以待
在草原上,每隻狼都明白:如果草場在減少而我是一隻羊,那麼我想吃的不再僅僅是草,我會磨尖牙齒,去尋找生肉。正因為狼非常懂得進退的尺度,因此,它們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了下來。
古人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敵視,在政治鬥爭中尤其如此。善於保存自己,急流勇退,不是消極地避凶就吉,而是為了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這就是韜光養晦。《周易·係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據,以存身也。”隱藏自己的才華,隱蔽自己的真實企圖或目的,這是力量不足、處於劣勢時以保護自己,以待今後東山再起的良謀。善於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博大胸懷的具體體現。一個人隻有懂得了韜晦有度、進退有方,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思古量今,以史為鑒,以事明理,以理示人,綜合時事,與時並進,循循善誘;無論是在激烈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還是在現實的生活中,都應該懂得韜晦之計。
韜晦之計,鑄就多少成功者,而我們更應該認真學習這一法則,韜晦之計有其極大的隱蔽性而且具有極強的實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備而出奇製勝,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確使用韜晦之計,是把握中國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內容之一。當然,區分在使用韜晦之計經驗時的善惡、美醜表現也是必要的,因為任何手段隻是達到目的的途徑,絕不能代替目的本身。韜晦有度,永遠是智慧的形式之一。
中世紀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土耳其蘇丹的寵臣,統治著阿爾巴尼亞的人民。當時,土耳其已經侵占了阿爾巴尼亞,為什麼斯坎德甘心情願地為其主子效勞呢?既然他是個侵略者的工具,為什麼又要稱他為民族英雄呢?
實際上,斯坎德是十分仇恨土耳其的侵略行徑的,特別是在他幼年的時候,他曾作為人質被扣留在土耳其,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坎中。但他是個有心計的人,使用韜晦之術,取得了土耳其蘇丹的歡心。蘇丹送他進軍事學校學習,並委以重任。他也儼然以土耳其的貴族自居,從根本上講,似乎忘記了自己是阿爾巴尼亞人。
斯坎德受到了土耳其蘇丹的信任後,尤其是當上了阿爾巴尼亞行政長官之後,就開始與各地的反土耳其力量聯絡,百姓們也希望他能夠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進行複國運動。但斯坎德認為這不是一個好時機,絕不能輕舉妄動,否則就會前功盡棄,並且會給人民帶來更大的不幸。
後來,被土耳其占領的匈牙利人民開始起義了,鬥爭的烈火越燒越旺,土耳其統治者為了鎮壓起義,從阿爾巴尼亞抽調兵力。斯坎德終於等到了有利時機,他從緊張的前線抽兵回地拉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製了阿爾巴尼亞的所有軍事要塞,成功地完成了複國任務。
當土耳其調集大量軍隊進攻剛複國的阿爾巴尼亞時,斯坎德卻將部隊化整為零,巧妙地隱蔽起來,並且傳出風聲:“斯坎德已經躲進深山叢林。”
這是斯坎德的又一韜晦之計,他自知敵不過土耳其的大軍,也了解阿爾巴尼亞各部族首領的妥協動搖性,所以從公開的戰場轉入到地下鬥爭。他不失時機地調動部隊,並加以集結和訓練。正當土耳其慶賀再次征服阿爾巴尼亞時,斯坎德的大軍猶如從天而降一般,出現在地拉那附近,不知所措的土耳其人就這樣被包圍了。
斯坎德在這次戰爭中,牢牢地控製了阿爾巴尼亞的局麵,不僅使侵略者聞風喪膽,那些動搖和妥協的貴族也信服了斯坎德。因此在歐洲,一個新興的阿爾巴尼亞就崛起了。
狼道智慧之八十四:衡量輕重,進退有道
《三國演義》裏有一句話說:“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可以看出古人對立身處世的重視,同時也說明處世對一個人的重要。處世要懂得應對進退,懂得分寸拿捏,就好比“跳探戈”,能進的,向前跨進一步,不能進的,就要後退一步。總之,你要避免踩到別人的腳,否則這支舞就跳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