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旅獒》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隻差一筐土而沒有成功,前功盡棄,這是誰造成的?孔子回答說:是自己。
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填平一塊土地,雖然現在才倒一筐上去,但如果我們鍥而不舍地堅持下去,最終大功告成,這是誰造成的?孔子回答:還是自己。所以,進退成敗都在自己,而不是像俚語說韓信的那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就以韓信的事為例,成,蕭何隻有舉薦之功;敗,蕭何隻有謀劃之力,而無論舉薦還是謀劃都隻是外在的因素,真正內在的決定因素還在於韓信自己。因此,嚴格說來,不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是“成也韓信,敗也韓信”。推而廣之,則是成也自己,敗也自己。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要把進退成敗的原因推之於外在的因素。不要怨天尤人,而要著力於把握自己,使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當然不是說不要外部條件和環境,不講機遇,而是說,一切外部條件、環境和機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創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過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對於處世的進退之道,要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處治世立威望
正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身處太平盛世、社會安定時,就要養成道德威望。草上之風必偃。”德風威望不是造作而有,是慈悲的流露,是德行的顯發。有威望的人自能受人尊重,受人信賴,無論團體、機關、組織,領導人的威望是帶領團隊或組織走向盛治的條件,也是創造意義價值的關鍵。
第二,處亂世用圓通
當社會秩序混亂,人我倫理關係失常時,就不能一味守成不變,必須圓通~點。圓通不是沒有原則,而是不要太過計較細節,不要太過執著於成規。觀世音菩薩因為耳根圓通,所以能循聲救苦;金山寺妙善禪師因為善巧度化,解決眾生苦難,所以被稱為“活佛”,在舉世滔滔時,有一點圓融方便,才能通達人情,自利利人。
第三,處高處要謙恭
所謂“高處不勝寒”,就是當你的事業愈大、地位愈高時,就愈要懂得“低頭”的哲學。名企業家張姚宏影曾說:“我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向多少人彎腰鞠躬後才有的。”慈航法師也說過:“如果要人討厭你,你盡可挺胸昂頭。”謙虛恭敬不是客氣,也不是虛偽,它是發自內心的柔軟,是對人、事、物的尊敬、接受。處高位者能謙恭,就像金字塔一樣,穩重而厚實。一個人愈懂得謙虛恭敬,才會更有人緣。
第四,處低處勤用功
有的人常有“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之歎。其實,如果你真的很有能力,可是生不逢時;或是你很有德行,卻不受人重視。處在這種低潮的時候,不要著急,也不要失望,隻要你養深積厚,做好“蓄勢待發”的準備,一旦因緣成熟,不怕不會龍天推出。所以,一個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隻要自己有實力,何患無成。
古人說:“夫乾坤覆載,以人為貴,立身處世,以禮儀為本。”懂得進退得宜,出入有序,是做人處事的基本條件,否則縱使周知天下事,不懂進退,總是愚癡。尤其在進退間恭敬,在往來時寬厚,更是立身處世之道。
如果一個人言語舉止沒有分寸,就會有人批評他“不知進退”;如果一個人待人處世合乎法度,就會有人說他“進退中繩”。當一個人“進退維穀”時,就是說他陷入前進不了、又後退不得的窘境;一個人臨事張皇失措,就是“進退失據”。一個人如果隻知“進步”,那他隻擁有一半的人生;還要懂得“退步”,才是完整的生命,所以,我們既要會進,也要會退。
圓滿的人生,要像跳探戈一樣,有進有退。如何進?何時退?其道甚大,必須運用智能,才能真正體會“韜晦有度,進退有方”的深奧。
狼道智慧之八十五:詳盡調查,完勝敵人
在圍捕大型動物時,狼群一般都要跟蹤觀察好幾天,等到這些動物們吃了足夠多的食物時,它們才開始襲擊,因為這時候這些動物根本跑不快,抵抗能力也下降了許多。在每次攻擊前,狼都會去了解對手,而不會輕視它,因此,狼的一生在攻擊中就會很少有失誤。
在《孫子·謀攻篇》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如果不了解敵人,隻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就會百戰百敗了。
不僅僅是古今中外許多軍事家推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觀點,它作為一種智慧,一種決策製勝方略,同樣適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適用於當前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
事實上,中外眾多功成名就的企業家和眾多長盛不衰的企業,都非常善於運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謀略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