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隻有消滅敵人,奪取地盤,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窮寇”狗急跳牆,垂死掙紮,己方損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馬,不等於放虎歸山,目的在於讓敵人鬥誌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看似非常矛盾。但在軍事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它隻得集中全力,拚命反撲。不如暫時放鬆一步,使敵人喪失警惕,鬥誌鬆懈,然後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
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割據兗州後,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前往琅琊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餘口。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討好曹操,特派都尉張護送,曹嵩一行。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財物而去。於是曹操就把賬記在陶謙身上,他又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
麵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陶謙自知難以抵敵,便采納別駕從事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孔融就請劉備同去救陶謙。劉備遂欣然帶領關羽、張飛、趙雲和數千人馬趕往徐州。
在徐州城下,劉備率軍與曹軍於禁所部小試鋒芒,初戰告捷,受困徐州的陶軍一也因此暫時緩解了危機。陶謙便急令將劉備迎人城內,盛宴款待。陶謙席間主動提出將徐州讓給劉備,說:“當今天下大亂,國將不國;公乃漢室宗親,正當為國出力。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相讓。公勿推辭。我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劉備聽後,感到非常愕然,就急忙推辭說:“雖然我是漢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稱道,任平原相猶恐不稱職。本來我是為了義氣前來相助,您這樣說,莫非懷疑我有吞並之心?”陶謙表白說:“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絕非虛情假意。”但劉備隻是推辭,始終不肯接受。糜竺見二人再三辭讓,就說:“現在兵臨城下,且當商議退敵之策。待事平之後,再議相讓不遲。”於是劉備寫信給曹操,希望曹操以國家大義為重,撤走圍困徐州之兵。正在此時,呂布攻破兗州,進占濮陽,威脅曹操後方。曹操就順水推舟,賣個人情,接受劉備建議,就退兵了。
曹軍撤走後,陶謙見徐州轉危為安,於是就差人請劉備、孔融、田楷等人城聚會,慶祝解圍。飲宴既畢,陶謙再向劉備讓徐州。劉備說:“我應孔融之約救援徐州,是為義而來。現在若無端據有徐州,天下將以為我是不義之人。”糜竺、孔融及關羽、張飛等皆紛紛勸劉備接替陶謙治理徐州。劉備苦苦推辭說:“諸位欲陷我於不義耶?”陶謙推讓再三,見劉備終不肯受,便說:“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請暫駐軍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眾人也都勸劉備留駐小沛,劉備才得以同意。
過了不久,陶謙染病,愈來愈嚴重,就派人以商議軍務為名,把劉備從小沛請來徐州。陶謙躺在病榻上對劉備說:“今番請您前來,不為別事,隻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難保;萬望您以漢家城池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劉備說:“可讓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謙說:“其才皆不能勝任。老夫死後,還望您多加教誨,千萬不能讓他們掌握州中大權。”劉備還是辭讓,陶謙便以手指心而死。舉哀畢,徐州軍民極力表示擁戴劉備執掌州權,關羽、張飛也再三相勸。到這時,劉備才完全接受徐州大權,擔任徐州牧。
從當時情況看,徐州並不是一顆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會有惹火燒身的危險。即使徐州牧陶謙真心相讓,其部下能否心悅誠服?這些都是很現實、很嚴重、很迫切的問題,劉備不得不顧慮!事實也的確如此,曆史上劉備占有徐州不久,即先後受到過曹操、呂布、袁術的進攻,陶謙部下曹豹也反叛劉備而助呂布,以致劉備在徐州難以立足,最終被逐出徐州,先後依附袁紹和劉表。當然,徐州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對於劉備來說,畢竟具有巨大的誘惑力。所以,陶謙死後,劉備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內有糜竺及徐州軍民的廣泛擁戴下,便不失時機地同意接替陶謙任徐州牧,將徐州據為己有。真可謂是欲擒故縱的妙用呀!
無獨有偶,諸葛亮七擒孟獲,也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例。蜀漢建立之後,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後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事先在山穀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鬥力了,乘勝追擊,自可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定。不然的話,南方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後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他,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隻,據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流偷渡過河,並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於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見孟獲仍不服,再次釋放。以後孟獲又施了許多計策,都被諸葛亮識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釋放。最後一次,諸葛亮火燒孟獲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獲。孟獲終於被感動了,他真誠地感謝諸葛亮七次不殺之恩,誓不再反。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