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進退有據八麵玲瓏(7)(2 / 3)

雖然劉備在過世前把太子托付給諸葛亮,甚至還說出在太子不才的情況下,允許他“在西蜀稱王”,但是,無淪劉備胸懷多麼寬廣,多麼依賴諸葛亮,也不可能有把王位讓給丞相的雅量!畢竟,當時太子劉禪已經17歲了,而且還有劉承和劉理兩個兒子,是不可能把自己辛苦打拚的天下拱手讓給臣子的。他在說讓諸葛亮自為主子時,其實是暗示他以後不要奪權。所以,諸葛亮淚落涕零,發誓要一輩子幫助劉禪治理國家,盡他全部精力去工作、奮鬥,直至死亡。他在《前出師表》中所寫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兩句話也表現出了他的忠心耿耿。

諸葛亮可以說是文武全才,也深知“知足,不失為幸福、快樂之本”的人生真諦,所以,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輔助劉備。劉備死後,他不僅沒有憑借劉備的言語趁機稱帝,而且還“竭股肱之力”輔助後主劉禪。後來,東吳和曹魏都想趁著劉備歸天的機會向蜀漢進攻,諸葛亮帶兵頑強抵抗,結果累垮了身體,死在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的軍營中,當時隻有54歲。他一直到死,都在為國家的事務操勞,卻從沒有過霸權的私心。所以,為後世所稱頌!他活著的時候,一直受到劉備和後主劉禪的尊敬、信賴和愛戴,他死後,其言行都流傳下來,其智慧和品德成了後人學習的榜樣。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他權欲太大,不懂得功成身退、見好就收,那就毀了一世的英明。

俗話說得好:“一山不能容得二虎。”當你挖空心思玩弄詭計時,也就埋伏下深深的危機。對於一個聰明人來說,在成功時要懂得見好就收,這是避免禍殃的明智之舉,如果成功後還不知足,那就會遭人之忌,甚至遭人之害了。所以,諸葛亮的智慧是值得學習的。

狼道智慧之九十:明識進退,永世無憂

曾國藩一手炮製的湘軍,與清政府的其他軍隊一點也不相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都是由政府編練。遇到戰事,清廷就調遣將領,統兵出征,戰後就會繳回軍權。而湘軍的士兵則是由各哨官親自選募,哨官則由營官親自選募,而營官都是曾國藩的親朋好友、同學、同鄉、門生等。從這裏可以看出,湘軍實際上是“兵為將有”,從士兵到營官所有的人都絕對服從於曾國藩一人。這是一支具有濃烈的封建個人隸屬關係的軍隊,包括清政府在內的任何別的團體或個人要調遣它,是非常困難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湘軍成立後,把攻擊的矛頭首先指向太平軍。湘軍在曾國藩的指揮下,依仗洋槍洋炮攻占了太平天國的部分地區。為了盡快將太平天國的起義鎮壓下去,在清朝正規軍無能為力的情況下,1861年11月,清廷任命曾國藩統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軍務,這四個省的巡撫、提督以下的文武官員,皆歸曾國藩節製。自從有清以來,漢族人獲得的官僚權力,最多是轄製兩三個省,所以,在有清以來,曾國藩在漢族官僚中獲得的權利是最大的。

曾國藩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也不敢過於高興。他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時時懷著戒懼之心,居安思危,審時韜晦。

後來,曾國藩在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下去之後,因為作戰有功,被封為毅勇侯,世襲罔替。這對曾國藩來說,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但是,這時對於富有心計的曾國藩來說,他並沒感到春風得意,飄飄然。相反,他卻感到非常惶恐,變得更加謹慎。他在這個時候想得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賞自己的成績和名利,而是擔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運。他想起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重臣,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他給其弟曾國荃寫信,勸其將來遇到一個好時機時,要盡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終,免蹈大戾”。曾國藩讓他弟弟認真回憶一下湘軍攻陷天京後是如何渡過一次次政治危機的。湘軍迸了天京城後,大肆洗劫城內金銀財寶,搶的最多的就是其弟曾國荃。左宗棠等人據此曾上奏彈劾曾國藩兄弟吞沒財寶罪,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國藩很知趣,進城後,深怕功高震主,樹大招風,急辦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蓋貢院,當年就舉行分試,提拔江南人士;第二件是,建造南京旗兵營房,請北京的閑散旗兵南來駐防,並發給全餉;第三件是,裁撤湘軍4萬人,以示自己並不是在謀取權勢。辦好這三件事後,多方麵矛盾就立即得到緩和,本來準備彈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彈劾了,清廷也隻好不再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