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進退有據八麵玲瓏(7)(3 / 3)

接著,他上折給清廷,說湘軍成立和打仗的時間久了,難免會沾染上舊軍隊的惡習,且無昔日之生氣,奏請將自己一手編練的湘軍裁汰遣散。其實,曾國藩想以此來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無意擁軍,不是個謀私利的野心家,是個忠於清廷的衛士。曾國藩的考慮是非常周到的,雖然他在奏折中請求遣散湘軍,但對他個人的去留問題卻是隻字不提。因為他知道,在奏折中,如果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將有貪權戀錢之疑;如果明確請求解職而回歸故裏,那麼會產生多方麵的猜疑,既有可能給清廷留下以為他不願繼續為朝廷效力盡忠的印象,同時又有會被許多湘軍將領奉為領袖而招致清廷猜忌的可能。

其實,清廷在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後,就準備解決曾國藩的問題。因為他擁有一支朝廷不能調動的強大軍隊,這是一個潛在的危險。清廷的大臣們是不會放過這個問題的。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辦法來解決,湘軍保不住,曾國藩的地位勢必也會保不住。

朝廷正在捉摸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曾國藩就主動提出請求,正中統治者們的下懷,於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軍。由於這個問題是曾國藩主動提出來的,因此在對待曾國藩個人時,仍然委任他為清政府的兩江總督之職。其實,這正是曾國藩要達到的目的。

無獨有偶,範蠡也是一個懂得功成身退、見好就收的人。範蠡,字少伯,生卒年月不詳,是春秋時期宛(今河南南陽)人,任越國大夫,在吳越爭霸中為越國打敗吳國立下了大功。

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日夜練兵馬,想對越國開戰。越王勾踐聽說後就想先發製人,大臣範蠡進諫說不要首先發動。勾踐不聽,下令攻打吳國,結果大敗,越王勾踐後悔莫及。範蠡啟發勾踐,用卑謙之辭,請求吳國退兵。勾踐夫婦在吳國忍氣吞聲地為吳王養了三年馬,於公元前491年回到自己的國家。在範蠡、文種的全力輔佐下,經過20年的勵精圖治,使越國一天天強大起來。當吳國因與齊、晉連年打仗,元氣大傷,加上荒年,百姓饑餓,軍無糧餉時,越國大舉進攻吳國,吳軍大敗,把吳王夫差圍困在姑蘇台上。

吳國滅亡後,勾踐成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封範蠡為上將軍。然而範蠡卻暗暗收拾東西,他功成名就後離開了越王勾踐。

在佛教經典《佛遺教經解》中記載修“八功德”之一的“知足功德”裏提出了這樣一條勸誡:“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常樂,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這也可以成為人們的處世原則。

在日本對沙皇俄國發動日俄戰爭時,日本乃木大將把兒子送上戰場,最後不幸陣亡了。當日本戰勝而凱旋回國時,東京發動萬千民眾到火車站歡迎,但當所有的有功官兵都已到達時,就是不見乃木大將,原來乃木大將在大眾迎接的前幾個小站就下車了,並且自此之後,他用後半生的時間到陣亡將士家中,一一向家屬道歉,他認為勝利不是他一人之功,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功是所有陣亡將士共同成就的,所以他功成身退、功成不居的行儀,被引為佳話。

現代人不想建立蓋世的功勳,隻想投機取巧,隻想靠運氣,無功而得。古代的人是無功不受祿,現代的人是恃功而驕,隻要有一點小貢獻,就希望獲得賞賜,就想過去的一些將領,像張飛經常跟其他武將爭功不下,好在有諸葛亮居中調和;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劃地稱雄,挾功求賞,卻不以國家大局為重。

有的人在家庭裏、在社會上功成不居,反而有人緣,受人愛戴;有的人爭功要賞,反而給人看輕。所謂功勞、貢獻,都應該是眾望所歸,如果有功的人能夠待人謙虛,不居功、不傲慢,在功成名就的時候自謙、自卑、自下,則更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