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在“學”的起點:兒童立場上的出發(1 / 2)

教在“學”的起點:兒童立場上的出發

專題

作者:張勤堅

十年課改,正從理念和行動兩方麵逐步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依然以自我為中心在盲目地教,忽視兒童的個性發展與個體存在。我們認為,每一位教師首先應該進入兒童的內心去發現,並以此持續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及行為。

太倉市實驗小學關於學生“學習起點”的研究,便是從學生“學”的起點出發,去逐步改進教師“教”的行為,並在這一實踐行動中努力探尋以下四個問題的答案:

一、何為“兒童立場”?

事實上我們都無從解答,因為這是一個無標準答案的問題。之所以判斷為“無標準”答案,是因為就教育而言,“心中有兒童”從理念到行動的路徑充滿荊棘且太具有不確定性了。

因此,關於“兒童立場”,我的觀點,就從這個網上流傳甚廣的故事開始吧: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孩子:“你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呀?”孩子說:“我要當飛行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孩子想了想說:“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個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夥。沒想到,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孩子說:“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林克萊特這才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注意到了林克萊特的智慧,卻忽略了這個問題的“殘酷性”(幾乎沒有人去質疑“該不該問”這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林克萊特以“傷害”善良小男孩的代價,去獲取一個史上最經典的“傾聽”故事,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由此我得出自己的結論:林克萊特的“故意”行為成就了他的所謂“善於傾聽”的智慧。

兒童立場,就是要保護每一個兒童,不以傷害任何一個兒童為前提。兒童立場,在無標準答案的前提下,也因此有了我理想中的關鍵詞:平等、尊重、自主和包容。我特意把“關愛”之類具有外力強製作用嫌疑的詞排除在外,便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真正去享受自然的“陽光雨露”,同時應該且必須去承受自然的“風吹雨打”。

二、為何要教在“學”的起點上?

教在兒童“學”的起點上,我們首先要明晰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係。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一對矛盾體,是教學雙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和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是一個共識、共享、共進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過程。

研究學生“學”的起點,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教師如何去“教”的問題上,無論我們怎樣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我們依然無法脫離教師“教”的研究。因此,研究兒童“學”的起點,成為教師普遍強調自身教學綜合素質提升前提下的一種必然轉向。促使我們形成這種根本轉向的原因有三: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發生了轉變,從傳統教學視野中的以教師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轉向了以兒童的發展為中心;二是課堂教學的研究視角發生了轉變,逐步從教師的如何教轉向了學生的如何學,真正體現“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三是課堂教學的目標發生了轉變,從知識出發轉向了從問題出發,更為注重兒童的自主發現與自主建構。

教在兒童“學”的起點上,我們已然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學習起點研究的理論基礎最早可以追溯到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兒童“已經達到”和“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正是我們基於兒童“學”的基礎上的“教”所要正視和解決的。學習起點研究的實踐基礎是“學情分析”。學情分析可以及時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學前知識、能力、習慣、興趣,並以之作為教師教學設計時“未雨綢繆”及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的基礎。但從總體上看,關於“教與學”的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層麵,都不夠深入和係統。因此,我們需要一種真正的關於兒童“學”的起點研究,更需要一種基於兒童“學”的起點的教師“教”的研究與實踐。

三、兒童學的“起點”究竟在哪裏?

從現有資料的檢索與分析中我們發現,關於學生“學習起點”的研究一般均被窄化為對學生“知識起點”的調研與分析,通過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教師在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但這顯然並非我們理想中的“起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