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三千裏地山河(3)(1 / 3)

未久,陳寅恪與相繼趕到北平的幾個兄弟匆匆議定了父親葬禮辦法(諸如暫停靈柩於西郊寺廟等),未及出殯,便於1937年11月3日攜帶家人,連同傭人忠良與照顧美延的王媽媽等踏上了逃亡之旅。此時日軍已在平津地區穩住了陣腳,整個局勢已完全被日偽政權控製。為防止平津文化、教育界人士出逃南下與抗日力量會合,日偽軍在車站碼頭及沿途重要關口設卡堵截。出逃之前,陳家就聽說清華老教授高崇熙逃出北平後,在天津火車站一下車即被日偽軍識破身份,當場按倒在地一頓拳腳揍了個鼻青臉腫,然後一根繩子拴住手腳扣押起來。為防不測,陳寅恪扮成生意人,又叫孩子們熟背沿途及目的地等有關地址及人名,以便在走失後設法尋找親人或故舊。待這一切匆匆安排妥當,一家人踏上了險象環生的逃難之旅。

此時,深秋已降臨中國北方遼闊大地,在寒風的肆虐中,樹葉枯萎,草木凋零,天地蕭瑟。清晨,北平城內霜氣陣陣,冷風襲人,越發令人感到淒苦悲涼。陳寅恪一家與北大毛子水等幾位教授結伴,在淒冷、慘淡的星光映照下,於微明的夜色中踏著晨霜,悄然告別北平相依相戀的家園,由前門乘火車向天津進發。所幸的是,由於逃難人潮如黃河之水奔騰四溢,無論是火車之內還是沿途停靠的車站,如同一鍋煮爛的餃子,人聲鼎沸,身影幢幢,混亂不堪,使日偽軍的辨別能力受到限製。陳寅恪等幾名教授趁著混亂,引領家人小孩在慌亂的人群中穿行。孩子們則一個接一個牽著父母的衣角,越過了日軍和偽警察設置的盤查關卡,提心吊膽走出了天津火車站,在租界暫時躲了起來。次日,先到一步的葉企孫已奉梅貽琦密電留守天津保管部分資金,與學生熊大縝共同負責清華師生南遷事務。陳寅恪自葉企孫處領到部分薪水做路費,擇定乘英商船濟南輪南下,一家人於天津紫竹林搭大汽車至大沽口碼頭,登上“濟南號”英國郵輪向青島駛去。跟隨陳氏一家服務10年之久的傭人忠良,因家事不能前行,在把陳家老小送上輪船後,含淚作別,依依不舍地離去,隻有王媽媽與陳家同行。另外,與陳家同行的還有袁複禮、毛子水和一位北大教授。

輪船在大海中一路顛簸動蕩總算到了青島,乘客登岸後已過午夜,陳家與毛子水等幾位教授不敢停留,急忙購好長沙聯票,連夜擠上去濟南的火車。行至濟南,火車停開,班次皆無。此處風聲更緊,商店關門,人爭相傳日軍即到,各色人員爭相離開這塊危險之地,整座城市陷入混亂之中,逃難者如同被火燒著的螞蟻,擠成一堆,滾成一團,又各自向心中的目標掙紮衝撞。火車站每有火車南開,人潮如江海巨濤,轟然而上,至於最終逃往何處,許多人並不清楚。陳寅恪一家被裹挾在湧動的大潮中,於茫茫人海中不知身歸何處。幸虧蒼天有情,一班列車停在車站未動,被擠撞得熱汗淋漓的毛子水突然從一個窗口中發現清華教授劉清揚眷屬已先在車內。這一發現,如同大海中迷途的航船突然看到了暗夜中的燈火,眾人拚盡力氣擠上前來求援。劉清揚等見車門已不能通行,索性把陳寅恪家人連拖帶拉從窗口一一拽進車廂,毛子水等也借機鑽了進去。車廂內如同一個被封了蓋的熱鍋,擁擠不堪的人群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在一片高呼小叫、哭爹喊娘中四處衝撞遊動,以找到片寸落腳之地。不懂世事的美延突見如此混亂情景,連驚加嚇大哭不停,弄得陳氏一家情緒低落,叫苦不迭。此時,北風呼嘯,陰雨連綿,敵機不斷在沿線轟炸,濟南車站時聞炸彈在附近爆裂的聲音,並有炸起的碎石塵土落入站台之上,車內車外驚恐淒苦之狀令人心碎。所幸的是,陳家乘坐的火車沒有遭炸彈掀翻,未久即駛出濟南站,一路狂奔向南疾駛。至徐州後下車,天空大雨連綿,日機不能起飛前來轟炸掃射,心神略安,陳家與其他教授轉隴海線至鄭州,旋又轉車奔赴武漢,在入夜的混亂中,毛子水一隻手提箱被人盜走,懊悔憤懣不已又徒歎奈何。在漢口旅店休息半日,即搭粵漢車冒雨前往長沙,曆盡磨難,終於11月20日夜抵達長沙。同來的大小知識分子各尋住處,陳氏一家無處覓房,暫時在一位親戚家借住。自北平至長沙,整個行程5000餘裏,曆時18天。在天津之時,陳寅恪本想乘輪直去上海或香港再轉長沙,為求快捷,決定在青島登陸轉火車南下,想不到此路竟拖延了十幾天,且一家人備嚐亂離苦痛,才總算熬到了落腳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