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三千裏地山河(5)(2 / 3)

自1931年梅貽琦出任校長後,為招聘賢能,清華大學頒布規定:教授月薪300~500元,每位教授可擁有一棟新式住宅。1933年春,清華西院住有陳寅恪、吳宓、聞一多、顧毓琇、周培源、雷海宗、吳有訓、楊武之等近50家。1935年初,聞一多、俞平伯、吳有訓、周培源、陳岱孫等教授又遷入清華新南院,這是30棟新建的西式磚房,每位教授一棟,其條件比西園更好,除有一個花木蔥蘢的小院子外,內有書房、臥室、餐廳、會客室、浴室、儲藏室等大小14間,附設的電話、熱水等生活用具一應俱全。清華學生的學費每學期10元,不收寄宿費,共有學生1200餘人。

20世紀30年代幣值與2000年的對比情況大體如下:

1934年月薪500元,約合2000年1.5萬元。當時大學教授常有兼職,收入更多,例如在學術界地位和陳寅恪齊名的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兼職所得月收入可達上千元,甚至達1500元。有一個時期陳寅恪也在北大曆史係兼職,後鑒於身體狀況,夫人唐筼以“再兼職就不管飯”相要挾,陳氏才不再兼職。當時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購置一輛小汽車,耗資500元,相當於一個月的薪水。1936年,顧頡剛因考慮每日往來於城內的北平研究院與西郊燕京大學之間,多有不便,也購小汽車一輛,每月支付司機的薪水是20元。當時的物價波動不大,基本情形為:一角七分可買一斤上等黃酒;一元錢可買八斤豬肉;一元錢可在正陽樓吃兩隻上等的“高粱紅”肥大螃蟹,且伺候十分周到;一元錢可吃一湯三菜的西餐(小吃、黃油果醬麵包、咖啡);二元錢可買一袋上等麵粉;月租八元可得一個約有20間大房的四合院。當時北平一家四口,每月12元夥食費,即可達到小康水平。(參見《文化人與錢》,陳明遠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

據周作人回憶,他在“九一八”事變之前的北平與胡適有過“賣稿的交涉”,所謂交涉其實就是由神通廣大的胡適出麵推薦給出版商,凡例共有三回,都是翻譯稿。最後一回是周作人翻譯的一冊《希臘擬曲》,也是周在那一時代唯一的希臘譯作,共有4萬字。譯稿由胡適薦給文化基金會的編譯委員會,所得稿酬是每千字10元,共得400元。周說:這個價格是他在當時賣稿中所得的最高價格,“有極大的好處,即是就用了買得一塊墳地,在西郊的板井村,隻有二畝的地麵,因為原來有三間瓦屋在後麵,所以花了三百六十元買來,但是後來因為沒有人住,所以倒塌了;新種的柏樹過了三十多年,已經成林了。那裏葬著我們的次女若子,侄兒豐二,最後還有先母魯老太太,也安息在那裏,那地方是到今還好好的存在,便是我的力氣總算不是白花了。”(周作人《憶胡適》,載《知堂回想錄》,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若把周作人的4萬字稿的稿酬放在20世紀後半葉計算,可得如下數字:六七十年代所得稿酬是0元;80年代為千字5元,約200元,時豬肉大約七八角一斤;90年代為千字30元,約1200元,豬肉價格略漲;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千字40~50元,約得1600~2000元。其時中國已連續10年經濟增長為7%~8%,物價較穩定,若以所得中間數1800元算,約可購買北京郊區土地0.01畝;若購豬肉,按每斤7元計,可得257斤;若有好事者想買活豬拉回家自己練練宰殺手藝,順便弄些肝腸之類的下水換換口味,可得中等偏上的肥豬一頭。如此而已。

[7][11][18][20][25]吳宓日記》,第6冊,吳學昭整理、注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下引日記同。

[8]吳宓此處所言“以婚姻戀愛之失敗,生活性欲之不滿足”等等,是指他與妻子陳心一離婚,追一代美女毛彥文又不可得,遂致性欲不得發泄,而隻能捂著肚子彎著腰大汗淋漓地幹憋,強忍精神與肉體痛苦之事。就吳氏一生所戀愛的女人而言,盡管有幾十位之多,但毛彥文在其心中的分量當是最重的,當時流傳的許多愛情詩歌與略帶黃色的段子,亦由吳氏狂追毛彥文而引發。可以說,直至死,吳宓都沒有忘掉此人。鑒於毛彥文在吳宓心中的位置以及毛氏本人在民國時代與幾個男人紛紛揚揚的情愛糾葛,這裏不妨舊事重提,略做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