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三千裏地山河(5)(3 / 3)

毛彥文(1898-1999),小名月仙,英文名海倫。浙江省江山市須江鎮沙埂人。7歲入家塾啟蒙。1913年(民國二年)被保送入杭州女子師範,學業名列前茅。1916年(民國五年)入浙江吳興湖郡女校,四年後畢業,又以浙江省第一名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英文係,學習期間參加了著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1922年被推選為女權運動同盟會浙江支會臨時主席。同年,轉學至南京金陵女子大學。1929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教育行政與社會學,兩年後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後,任國立暨南大學、複旦大學教育係教授。1935年,與前國務總理熊希齡結婚後辭去大學教職,一心協助熊希齡開展慈善事業,後繼熊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長,其間出席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國際禁販婦孺會議。1939年當選浙江省參議會參議員。1947年當選北平市參議員,同年11月當選“國大”代表。1949年4月去台灣,1950年4月赴美,先任舊金山《少年中國報》編輯,後任華盛頓大學研究員。1962年退休後定居台灣,1999年11月10日逝於台北,終年102歲。生前著有《往事》一書。

1918年11月,留學哈佛的吳宓,突然接到清華留美同學陳烈勳來信,欲將自己的妹妹陳心一介紹給吳宓為妻。信中說陳心一畢業於杭州浙江省女子師範學校完全科,現年24歲,為浙江定海縣一位小學教員,心氣很高,擇婿特別苛嚴。陳烈勳在信中明確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聽他談及吳宓,後又閱讀過《益智雜誌》《清華周刊》中吳宓的詩文,尤其是看到《清華周刊》上吳宓的照片,萌發愛慕之情,願嫁吳宓,侍奉終身。吳宓接信後,怦然心動,立即回信認可,旋即收拾好行裝,迫不及待地趕回了國內。悲劇的帷幕就此拉開。

1921年8月,留美歸來的吳宓沒休息兩天,便猴急心熱地匆匆趕往杭州,相晤陳心一。然而,這次的相晤極富戲劇性,似乎從一開始便隱示著某種悲劇的意象。到了陳家,吳宓西裝革履,意氣風發,一副海外學子的風采。見過嶽父嶽母,跪拜叩首後,吳宓在椅子上幹熬了一個小時,陳心一才被家中一個老嫗從一間僻靜屋子裏徐徐牽引出來。按吳宓日記的敘述,大家隻是默默相對,沒有話可談,場麵甚是尷尬。大約15分鍾後,一件如同小說般的事情發生了,隻見一位打扮時髦華麗的女人翩然臨場,這便是吳宓人生悲劇中最為關鍵的另一中心人物——毛彥文。

對於毛彥文出現的情景,吳宓日記有精彩的記述:隻聽門口忽報“毛彥文來了”,言時彥已走入,神采飛揚,態度活潑。先對庭中眾人曰:“我由家中(江山縣也)來,要到北京上學。心想吳先生正回國,不知已到否?故來此處探問一下。誰想到這樣巧?”(《吳宓自編年譜》,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

確是一個巧合。毛彥文與陳心一既是同鄉又是同學好友(同校不同班),這天她是專門來陳家做客並探詢一下消息的,想不到與吳宓不期而遇。除卻毛、陳二女子本是同學的關係外,更巧的是毛的未婚夫朱君毅乃吳宓清華讀書時的同桌加好友。朱君毅長毛彥文4歲,為姑表兄妹,二人自幼青梅竹馬,感情甚篤。但在毛彥文9歲時,其父做主,把她許配給了衢州布店小老板方姓朋友之子為妻。當毛彥文於浙江女子師範學校畢業時,方家怕生變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親的大轎抬至毛家大門之際,不甘命運擺布的毛彥文在朱君毅(時為清華大學學生,在家鄉休假)的暗中幫助接應下,從後門悄然逃離。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為盟,私訂終身。在方家退婚後,由朱、毛雙方家長做主,毛彥文與朱君毅正式訂婚,並約定待朱留學獲得博士學位歸國後再舉行婚禮。1916年秋,朱君毅赴美國蒙大拿州霍布金斯大學留學。

早在清華讀書時,吳宓作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便知道了毛彥文其人。那時,朱君毅每次讀完這位表妹寄來的情書,都會讓吳宓過目。吳宓對毛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湧動出異樣的情愫,礙於同學之誼,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隱藏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