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三千裏地山河(6)(1 / 3)

吳宓於美國哈佛留學並與陳心一醞釀訂婚的過程中,曾通過清華同學、毛的表哥朱君毅居中介紹,委托毛專門觀察過陳心一,事後又經由朱君毅將其對陳的印象、評價以及對吳的建議報告給吳。毛彥文在寫給朱的信中明確提到:“不悉吳君欲得一種如何配匹,抑須具有世界知識者,或僅通曉中國知識者就可;抑須善於交際者,或僅能在家為一賢主婦即為滿足。以上二端,似不得不先決定。(以妹眼光觀之,陳女士似適應於第二種。)至於陳女士之性情,我實不明了,俟調查後再告。”又說:“最好吳君先與之為友,屢與通訊,積久自能知其性情。(性情一節,至難調查,非相處日久,共事時多不能詳悉。)苟吳君對於彼表示滿意者,再行訂婚,較有把握。若單靠妹一度調查,恐不能周到也。”(《吳宓日記》,第2冊)

此時,毛彥文的話於含蓄中已表明了真知灼見:吳與陳並不是一路人,結成婚姻並不合適。但吳沒能體察毛的苦心,一回國即迫不及待地來到陳家相親,當他與毛彥文不期而遇時,但見對方活潑雅趣,大方得體,一副新派淑女風範,頓時在心中暗生出一絲落寞。怎奈對方名花有主,且是摯友之未婚妻,吳宓隻好暗中“狠鬥私字一閃念”,把癡情的目光轉向默默無語的陳心一。

當日下午,頗為識趣的毛彥文便告別陳家返回上海。據《吳宓自編年譜》記載:毛彥文來後,陳家人與前來幫忙的“章姑母即留彥午飯。彥直盤桓至下午4時,始去。彥在此,對庭中每一人,時時皆有話說。然仍以與宓所談者為多。詢朱君毅,詢美國,詢宓之種種事兼自陳述。毛彥文去時,宓亦辭去。嶽父親送宓至城站(火車站)購票,登火車。旋即開行。晚7時前,歸抵上海北車站。下火車,回鴻興坊家中,極近。1921年民國十年八月二十三日,即陰曆辛酉年七月二十日(宓二十八歲生日),宓與陳心一(年二十六歲)。在上海一品香旅社結婚”。不知吳宓是另有苦衷故意隱瞞,還是在整理這份年譜的時候,已是年老眼花,神誌糊塗,竟把這段“人生若隻如初見”的好事、美事的細節記載錯了——其間或許另有隱情?

根據吳宓當年留下的日記可見,毛彥文走後,吳宓並未離開陳家,而是留居陳家並與陳心一過起了浪漫生活。此時,初涉情事的吳宓欲火騰起,對陳心一的沉默寡言似有所諒解。在陳父的安排下,吳、陳二人雙雙泛舟西湖,頗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遊西湖,其樂融融。吳宓在日記中這樣記述道:“是日之遊,較昨日之遊尤樂。家國身世友朋之事,隨意所傾,無所不談……此日之清福,為十餘年來所未數得者矣。”(《吳宓日記》,第2冊)沉浸在情愛蜜罐之中的吳宓,13天以後,即與陳心一匆忙完婚。隨後,吳宓與歸國的同學朱君毅博士雙雙被南京東南大學聘為教授。

隨著家庭成立與相互了解的加深,吳宓逐漸不滿於陳心一的不善交際,不能與他在知識、學業、心靈上溝通,遂有了另謀婚姻之意。而這個時候毛彥文已出落成才貌雙全的奇女子,開始廣泛參加社會活動,並出任了女權運動同盟會浙江支會臨時主席等職務。其善於交際、識見超群的才華,一時為社會各界矚目,不少風流文人傾心向慕,趨之若鶩。與吳宓等人相反的是,對於毛的社交活動,朱君毅由開始的不喜歡漸漸表現得不耐煩,終於導致雙方關係破裂。朱以近親結婚將貽害下一代為由,堅決提出與毛彥文解除婚約。守候6年,逃婚隻為嫁表哥的毛彥文始料不及,在萬般無奈之下,隻得轉而求助於吳宓夫婦。於是吳宓作為中間人,往返於兩人之間,極力救火說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決,堅決不肯與毛締結白首。結果於1924年雙方解除婚約(後有研究者認為,朱、毛解除婚約的真正原因是毛彥文性冷淡,不願與朱做愛,而朱又年輕氣盛,如同一隻貓圍著一個裝在瓶中的魚頭亂轉,欲入其門而不得。在無法忍受漫漫長夜的枯寂與心癢之際,轉而與一個女生私通並生情,終致走上了解除婚約之途。關於朱與女生私通之事,毛在後來出版的《往事》中有所披露)。

朱、毛二人分道揚鑣後,望著瓶中鮮美的魚頭而欲火中燒的吳宓,不顧有婦之夫的身份,頗為唐突地向毛彥文表白了自己的愛意。經受兩次婚姻打擊的毛彥文極其理智地予以拒絕,隻是將吳作為“極好的朋友”看待而已。從吳宓日記看,吳在與發妻陳心一離婚前,頗為躊躇,費了不少神思。他深恐此舉遭到社會輿論批評,有損名譽,故以兩妻之法是否可行商討於好友陳寅恪,也就是既不棄陳心一,又可摟住毛彥文,來個一棍開二門。陳當即予以嚴肅批評,並勸告其“應持道德,懸崖立(勒)馬,勿存他想。雙妻製度,亦不可行”。(《吳宓日記》,第4冊,第168頁)吳並不死心,決意仿照古人玩一回一棍開二門的把戲,遂以娥皇、女英為喻向毛彥文試探(南按:娥皇、女英,中國古代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姐妹二人同嫁帝舜為妻)。毛見吳宓如此膽大妄為,憤慨地回駁說:“……彥何人斯,敢冒此大不韙?不特非彥之素誌,彥且恥聞之矣,吾輩固以友誼始,而以友誼終者也。此後幸先生萬勿以此事擾心一姊之心境,即自己亦不應有此思念。幸心一姊為一賢淑女子,不然,苟生誤會,至令府上各人起不安之態,則彥雖非作俑者,而先生已陷彥於罪矣。”(見《吳宓日記》,第4冊,第173頁)後來,吳又曾在日記中反複提及,毛並無愛他之意,吳雖兩次放下課程千裏迢迢前往杭州訪毛彥文,意欲觸發其對自己的愛意,但仍一廂情願,毛並未做出吳所期待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