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穆旦詩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9][40]天挺《南遷歲月——我在聯大的八年》,載《聯大歲月與邊疆人文》,南開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10]《八年的回憶與感想》,載《曆史動向——聞一多隨筆》,聞一多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18][19][22][24][37][45]《吳宓與陳寅恪》,吳學昭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
[20]《陳寅恪集·詩集(附唐筼詩存)》,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9月第二版。編者注:此律吳宓抄存稿題為《南湖即景》,第四句作“樓外歌聲雜碎醒”。作者於《論再生緣》中錄此詩,第三句作“橋頭鬢影還明滅”,第六句後按:“十六年前作此詩,句中竟有端生之名,‘豈是早為今日讖’耶?噫!”
[21]《吳宓與陳寅恪》,吳學昭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吳宓《日記》所載“南湖獨步憶西湖”之“獨步”與“獨對”不同,或為原稿所擬,現無存,已不可考。
[23]《吳宓自編年譜》,第190頁,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
[25]《陳寅恪集·寒柳堂集》,陳寅恪著,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版。
[26]《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西南聯合大學北京校友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27]《中國近代史》,蔣廷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蔣廷黻(1895-1965),湖南寶慶(今邵陽)人。1911年由教會資助赴美求學。先後就讀於派克學院、奧柏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曆史專業,19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先後任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任教期間,十分重視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檔案資料的整理工作,以當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首次影印刊布的清宮檔案《籌辦夷務始末》為基礎,編輯了《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中)兩卷,同時收購散藏於民間的檔案,編輯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同治五年以下未編成)。其間還與胡適等人創辦《獨立評論》並出任主筆。1935年12月,蔣廷黻受蔣介石之邀,以非國民黨員身份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從此離開清華踏上了仕宦之路。後多從事外交事務,1945年被任命為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1961年11月改任台灣駐美“大使”,兼“駐聯合國代表”。有《中國近代史》《蔣廷黻回憶錄》等著作傳世。
蔣廷黻寫這部《中國近代史》小冊子的時候,正是他已辭駐蘇聯大使,又未恢複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之職的空隙。當此之時,蔣的好友陶希聖、吳景超、陳之邁三人正準備編輯一套《藝文叢書》,每冊3萬~6萬字。蔣受邀寫稿,並在武漢大會戰到來之前的短短兩個月時間寫就該書,同年由藝文研究會作為《藝文叢書》的一種出版發行。關於此書的寫作動機和性質,蔣廷黻在1949年7月為台灣啟明書局重排出版並改名為《中國近代史大綱》的“小序”中做了這樣的說明:“我在清華教學的時候,原想費十年功夫寫部近代史。抗戰以後,這種計劃實現的可能似乎一天少於一天。我在漢口的那幾個月,身邊圖書雖少,但是我想不如趁機把我對我國近代史的觀感作一個簡略的初步報告。這是這書的性質,望讀者隻把它作個初步報告看待。”
這部隻有幾萬字的著作,實際上為作者的學術生涯與學術成果畫了一個句號。此後,蔣氏整日周旋於官場,在燈紅酒綠與小蜜二奶擁抱的歡笑以及大奶無休止的吵鬧、廝打聲中終了一生。
[28]耿雲誌《七七事變後胡適對日態度的改變》,載《抗日戰爭研究》,1992年第2期。
[29][30][36]蔣廷黻回憶錄》,蔣廷黻著,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
[31]《金明館叢稿二編》,第13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32]金嶽霖《分析我解放以前的思想》,載《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問題》,中國民主同盟南方總支部宣傳委員會編,香港:人間書屋1952年出版。
[35]《蔣介石年譜》,李勇、張仲田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38]《朱自清傳》,陳孝全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44]《陳寅恪詩集》,陳美延、陳流求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46]王浩《從金嶽霖先生想到的一些事》,載《金嶽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嶽霖》,劉培育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