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國破花開濺淚流(6)(2 / 3)

[4]鄧廣銘《在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閉幕式上的發言》,載《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

[5]金嶽霖《陳寅恪的學問確實淵博得很》,載《金嶽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嶽霖》,劉培育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6]周法高《記昆明北大文科研究所》,載《我與北大》,王世儒、聞笛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7]《陳寅恪集·書信集》,陳美延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

[8][21][42][43][44][45][46][48][49][52]傅斯年全集》,第7卷,歐陽哲生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那廉君《傅孟真先生軼事》,載台北《傳記文學》,第15卷,第6期,1969年。

[11]馬亮寬《傅斯年與陳寅恪》,載《傅斯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2][14]吳宓日記》,第8冊,吳學昭整理、注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出版。

[13]汪曾祺《跑警報》,載《滇池》,1985年第3期。

[15][31][33][37]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蔣天樞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16][18][19]陳寅恪集·書信集》,陳美延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

[17]《陳寅恪詩集》,陳美延、陳流求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詩中“狐狸狐搰”句錄自吳宓日記,後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為“狐埋狐搰”。典出《國語·吳語》:“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韋昭注:“埋,藏也;搰,發也。”謂狐性多疑,才埋藏一物,就掘出查看。喻疑慮過甚,不能成事。此處指國民黨兩巨頭蔣介石、汪精衛路線各異,一主戰一主和,終至分裂,導致國事更難收拾。“雞犬飛升”,典出漢代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著得勢。此時陳寅恪沒有料到,未久將在香港親眼目睹孔氏家族雞犬升天的惡行。

[20]《陳寅恪集·書信集》,陳美延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以下引文同。陳在信中所說的朱,指朱家驊;杭,指杭立武,時任中英庚款基金會總幹事。陳寅恪赴英即由中英庚款基金會墊付旅費,時陳家已將杭立武寄來的300英鎊全部花掉,陳寅恪正為無力償還而痛苦不堪,但要舉家遷往內地,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再行請傅斯年借款。

[22]傅斯年《“五四”偶談》,載《中央日報》,1943年5月4日。

[23]王煊城《吳晗在昆明》,載《浙江文史集粹》,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4][27][28][29]文靖《國家之敗,多由官邪——回憶西南聯大的“討孔”運動》,載《雲南文史資料選輯》,第34輯,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25][26]上學記》,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寫,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出版。

[30]何兆武《與陳寅恪先生相關的兩件事》,載《萬象》,第5卷,10-11期合刊,2003年10-11月。何兆武於本次回憶中又說:“倒孔遊行僅此一次,但它引發了沉寂已久的學生運動,使之從此再度蓬勃展開。隨後兩三年間民主運動逐步成燎原之勢,終於至四五年底爆發了‘一二·一’運動,它成為此後三年多聲勢浩大席卷全國的學生運動正式登場的第一聲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