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一個案例:
劉老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她經常會碰到“打小報告”的問題。
有一次,她接帶了一個初三年級的班級。開學不久,她就發現,這個班的班幹部非常喜歡打小報告。有的班幹部,隻要一遇到問題,無論嚴重與否,都要向老師打小報告。尤其是文娛委員李歡,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甲罵了她,乙在背後說她的壞話……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她會一件不遺地告訴劉老師。
劉老師一直思考:班幹部或者其他學生向老師反映情況,是必要的,也有利於班級管理,但是告狀這種方式不可取,能不能找到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法呢?於是,劉老師想出了一個替代的辦法,就是在班裏設立“意見箱”,每周打開兩次,公開同學們的意見。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公開地參加班集體的討論,為班集體建設出謀劃策。從那以後,獻計獻策的“智囊人物”多了,喜歡“打小報告”的班幹部少了。從班集體的發展目標到管理方法,從學習到生活,從宏觀到具體,大家提出了許多有參考價值的信息。根據大家的提議,班上確立了奮鬥目標——文明班級,並且製定了比較係統可行的管理方法。同學們在學習上信心十足,生活上互幫互助,集體觀念增強了,整個班集體既團結又活躍。
這則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班主任可以給“小報告”提供一個正規渠道,使學生的私下意見變為班級民主管理的一種形式。
上麵案例中,班主任用“意見箱”取代“報告團”,優越性是明顯的。首先,有助於班級決策和管理的民主化。它讓所有的學生都加入到班級的管理中來,保證了班級建設主體的廣泛性。在形式上,也由秘密活動變為公開進行,而且,內容也不隻限於反映問題了,這些都有利於班主任收集各方麵的有用信息,從而推動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其次,有利於學生情緒的表達。“意見箱”可以把學生自己心裏的想法說出來,從而保持良好的心境,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再次,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他們都成了班集體的主人,班集體的發展有了真正的動力。最後,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與和諧的同學關係,為大家的學習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環境。
絕不培養告密者
一位班主任曾講過這樣一件事情:
我在教高中一班時,曾在周末約學生到我家玩。正是在一次與學生包餃子的過程中,一位從外校初中考進我校的女生向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我在原來的學校一直是班上的好學生,但我卻不喜歡我的班主任。因為她總喜歡在班上安插“間諜”,這些“間諜”其實就是我們班上的同學。
本來嘛,大家都是同學,可一旦接受了老師的“重托”當上“間諜”,就儼然成了“地下黨員”誰上課說小話了,誰在課餘說老師的壞話了。誰在自習課上偷偷下“五子棋”了,等等,都得暗中細細觀察,然後向老師彙報。最初擔任“間諜”的大都是班委幹部,後來同學們漸漸知道了他們的“特殊任務”,都對他們敬而遠之。於是,班主任便在普通同學中發展“間諜”。這樣一來,同學之間都互相猜忌,互相防範。本來很好的朋友,往往因為一方告發了另一方,而中斷了友誼。
因為我性格比較內向,在班上很不起眼,所以也曾被老師“信任”。有一次,老師把我叫到她的辦公室,對我說了一大堆“關心集體”、“主持正義”的道理,然後就說:“你負責自習課暗中記違紀同學的名字,然後,將這些名字寫成字條,悄悄塞在我這本書裏麵。”她一邊說一邊指著她辦公桌上的一本厚厚的詞典。
師命不可違啊!但一想到從此我要充當告密者,就感到惡心,我實在不願做這樣的小人!怎麼辦?當天晚上,我在作業本上給老師寫了一封短信,大意是說我眼睛近視,課堂上看不清遠處的同學,所以完成不了這個任務。結果第二天,我再被老師叫進辦公室時,她把我狠狠批評了一頓,第一句就是:“你說你眼睛近視看不清,可你的學習為什麼那麼好?我沒見你戴眼鏡啊!”她又說我毫無起碼的正義感。最後她說:“你實在不願意就算了!但是,請千萬別對任何同學說這件事。”我後來真的做到了沒對班上任何人說這件事,但對我爸爸說了,爸爸說我做得對。
然而,我卻因此得罪了班主任。她對我明顯冷淡,還常常在班上說什麼“一個人不能隻管自己的學習,而不管班上的事”、“有才無德的人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才的”之類的話。我申請人團已經很久了,可每次都被她以“沒有正義感”而卡下來。
聽了案例中的同學的敘說,讓我們毛骨悚然!
當然,我們相信,像案例中的女生講述的這位班主任安插“間諜”的行為,現在並不多見。但是,希望學生給自己打小報告的教師,恐怕就不是少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