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時有媒體報道中小學生熱衷於在校做官,覺得做官高人一等,是能力和關係等個人綜合實力的反映。有的家長為讓自己的孩子能在班級、年級或者學校謀個一官半職,也有意無意地卷入到了謀官的熱潮中。每到選舉班幹部時,都會有家長積極活動,打電話、拉關係、遞條子,弄得班主任左右為難。為了平衡來自各方麵的關係,有些班主任絞盡腦汁,設置了一係列這個“委員”、那個“長”,弄得班裏大部分人都有“官銜”。
“拜官”現象發生在本應純潔的校園裏,已引起社會有識之士的關注與擔憂,也成為班主任德育和班風建設工作不可回避的問題。
《華聲報》曾報載這樣一個事例:開學伊始,遼寧省葫蘆島市某小學二年級的班主任李老師一直犯愁,原來班裏3名學生家長先後找到他,請他為孩子安排一個班級幹部當當。按李老師的說法,這些家長都表現出極大的對孩子發展的要求,作為班主任實在不忍心讓他們失望,況且平時他們也為自己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眼瞅著開學日期已到,李老師無奈地決定:班幹部“擴編”。
《文彙報》曾經報道這樣一則事例:某小學為推行一項校內體驗教育實踐,把校內所有崗位都拿出來供學生選擇。結果,校長助理以900票高居榜首,而食堂主管(其實也是一個官,隻不過小學生誤以為是民)隻有一票。多麼清晰的官民選擇趨向!我們暫且不議校長助理緣何如此受學生們青睞,光是900∶1的數量差就不得不讓我們體味到當官的誘惑力有多大。
據《萊蕪日報》報道,一位張先生在檢查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的作業時,發現其書包中多了些自己從未買過的東西,有帶鎖的日記本,也有高檔的圓珠筆等。原來兒子在班裏當了班長,這些東西是同學送給他的禮品。據兒子講,有時同學們還請他吃羊肉串,請他去上網。
從上述幾例報道中不難看出,當今社會上的“拜官”、“媚官”現象正在有形無形中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並被其所接受。既然當官可以享有如此誘人的權力,得到這麼多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如此的“官”念,以及由此形成的行賄受賄苗頭,不由得讓我們擔心這些孩子今後的發展,特別是當他們有機會走上社會領導崗位時可能發生的一切。
中小學生“拜官”現象是社會上一些權力至上風氣的縮影,是成人世界扭曲的人生觀、價值現在青少年身上的“早熟”,它的存在有其複雜的原因。對此,班主任需有清醒的認識。
首先,“拜官”現象的產生既有其社會、文化的土壤,也有曆史的原因。自資本主義社會產業革命以來,伴隨著工業規模的擴大,機構的組織管理逐漸顯得日益重要。金融業、保險業、服務業等行業的興起與發展,個體之間越來越多地連接成了多層等級體係,組織的多層化變得十分普遍,以致那種獨立的管理行為已經不能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但多層體製的膨脹也帶來了組織、個人主體性的喪失,誠如韋伯指出的那樣,多層製是“第一秩序的權力工具——用於控製多層機構”。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現代多層製中的許多日常行為偏離了理想的遵循規則和規範的紀律性行為,可以這麼說,多層製的權威是無所不在的。而這種權威的體現和運用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人們追逐官位、苛求當官的根源。
其次,社會不良意識形態及思想觀念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在促進人們觀念更新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消極的東西。西方文化中崇尚極端個性、享樂主義、物欲主義、拜金主義等意識潮流,而今也逐漸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受市場經濟利益原則的驅動,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也在悄然發生改變:似乎一切都應該向錢看;金錢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如此赤裸裸的金錢觀,怎能不影響我們這些正在社會化的孩子,叫他們怎麼能坐懷不亂?特別是近年來,社會上請客送禮的不良風氣也愈演愈烈,使得原來是情感交流的禮品在禮尚往來中也失去了原來的味道,變得銅臭十足。一些中小學生也正是在大人的美其名曰的為了“聯絡感情”而送禮、受禮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