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告訴他們,我很願意和他們一起營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
(3)營造一個競爭的氛圍,讓更多的學生來競爭一個崗位,這樣選出來的班委才有成就感,也有壓力感。
解決好優等生拒當班幹部的問題
優等生拒絕當班幹部,這種自身意願本無可厚非,但令老師們擔心的是孩子們認為為集體出力、為集體辦事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習,這樣自私的學生即使學習成績再優秀,我們也很難說他以後會為社會、為國家做出什麼大貢獻。所以,對這種個人意願的教育就上升到一個思想教育的高度。麵對越來越多、出現“生鏽”苗頭的“好鋼”,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便成為了一個重點話題,也成為了一個難題。
優等生拒絕當班幹部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怕耽誤學習,自己不想當;二是家長擔心孩子當班幹部會分心,家長不讓當;還有一個就是孩子怕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勝任,所以不敢當。這三點中,通常又以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居多。
班主任想解決問題,首先就應找準突破口。就這個問題而言,弄清楚孩子拒絕當班幹部的原因,就是突破口。
考慮到一些孩子並不善於或並不樂於在老師麵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建議老師們首先從“邊路”突破,也就是說,通過這個孩子周圍的人來了解孩子的情況。比如,詢問同學,以便掌握他對當班幹部的看法,以及他為人處事的一貫表現等;或者詢問家長,因為現在很多孩子拒絕當班幹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長的影響,所以準確知曉家長的態度至關重要。若是家長不支持,那麼首先應該設法說服家長,為孩子掃清思想障礙,但若是家長本無意見,隻是孩子單方麵的想法,那麼,在教育引導過程中,家長也可以作為很好的協助者了。
有了前麵通過“邊路”突破所掌握的一些情況,老師們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同孩子進行一次麵對麵的談話,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受年齡的限製,很多時候孩子們想事情、看問題都不夠全麵,他們可能會片麵地認為當班幹部會分心、影響學習,從而產生了拒絕當班幹部的想法。所以,老師應該對當班幹部的好處這一端增加籌碼,促使學生重新平衡這種利弊關係。引導必須要有足夠的說服力,一味地講大道理,效果多半不會好,最好就舉身邊的例子,若身邊的確沒有例子,也不妨設想一些“善意的謊言”,編造合理的故事。通常老師的針對性引導會使孩子心裏碰出火花,他可能就在動搖中,這個時候,老師的工作千萬不能到此為止,要乘勝追擊,使這點火花形成燎原之勢。
老師必須暗中有意地給孩子機會,讓他不自覺地參與到班級管理中。比如,讓他主持一次班會,領一次晨讀,管理一節自習課或是帶領某一小組搞一次掃除,等等。在這些活動中,若是孩子表現出色,得到大家的認可,那麼他會立刻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品嚐到這種成功的滋味,再加上老師前麵的直接引導帶給他心中的小火花,此時,孩子就不會再有抵觸心理了。這個時候,讓其任上一官半職,孩子會很欣然地接受。可若是孩子在幾次活動中表現並不很出色,這時,老師就應該主動幫他分析失敗的原因,幫他出謀劃策,然後給他一個新的任務讓他繼續嚐試。當然,也許一些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本身管理和領導能力就不是很強,那老師們也不能強求,否則一旦連續失敗,對孩子身心的負麵影響就會很大,反而得不償失了。
通過以上一係列的側麵了解,當麵引導,還有專項鍛煉,孩子們一般會欣然地接受班幹部的職務,但老師的工作還沒有到停下來的時候。因為,剛剛經曆了這麼多思想鬥爭的孩子,在擔任班幹部的日子裏,心理還比較脆弱,所以老師還要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以助其一臂之力。孩子取得了成功,老師一定要抓住時機去表揚、去鼓勵。而孩子一旦失敗了,老師就更應該和他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一起製定下一步計劃。總之,孩子當班幹部後的溝通一定要做得到位,老師必須時時觀察孩子心理、思想的變化。
如今的校園裏,優等生拒絕當班幹部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當不當班幹部是小事,但願不願為集體貢獻力量卻是大事。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要教會孩子們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思想,教會他們如何做人。
與班幹部保持良好的溝通
班幹部是班主任的參謀和助手。在班級管理中,及時發現、教育和培養好班幹部,是管理好班級的重要工作。而要做好以上幾項工作,班主任與班幹部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該怎樣和班幹部加強溝通呢?
一、樹立“顧問”形象
班主任常與班幹部一起分析、研究班級情況,指導他們製定工作計劃,了解班級總工作目標和具體目標,弄清完成各項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可供選擇的辦法等。如指導班長主持召開主題班會,初期得先幫助擬好發言稿,供“照本宣讀”;後來要求按擬好的提綱性發言稿主持發言;再往後就要求能根據班會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地即席主持、發言。有了基礎後,就可交付整個學期的行事曆,讓他按要求獨立進行,班主任則在班會上細心聆聽和冷靜觀察,協助班長抉擇,而不是插手幹預或建議改弦更張,從而使他得到真正的需要:不是經理人,而是顧問、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