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做好班幹部的思想工作(1)(3 / 3)

若班幹部把事情搞砸了,也不宜直接幹預批評。“孩子不喜歡別人指出他們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更不需要別人教他們如何走出困境。”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艾利斯在《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一書中是這樣說的。又如當某班班幹部按學期計劃準備召開“我們不做小皇帝”主題班會時,卻臨時了解到老師反饋的信息——班裏“疲於課堂發言”陋習嚴重,遂改為展開以“如何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為主題的大討論。這時,班主任及時出麵當班會課的“顧問”,協助班幹部仔細分析“疲於發言”的原因,結果發現主要原因是“學習不努力”、“貪看電視,上課精神不集中”,進而更認識到這種風氣的危害。於是,班幹部們確定了召開由班幹部到全體同學深入自查自糾的逐周主題班會——“如何樹立正氣”。這些主題班會的成功,使得班風、學風邁上了新的台階。

二、推行“言談落筆”

班主任每天麵對的是幾十個學生,要做的工作千頭萬緒,而班幹部的上課及活動時間也排得很緊湊,這就給雙方溝通造成一定的困難。班主任可以把來不及當麵說清的話或不想說出的話寫下來,然後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下交給班幹部,其“震動性”作用是明顯的。“把話寫下來,話的分量便會增加。”如每學期初,班主任給每位班幹部配發相應的“工作記錄本”。明確寫好“主要職責”,要求及時記錄工作開展情況和感想等。每逢班委集會,班幹部們就攜帶各自的“工作記錄本”,交流記錄經驗,提出遇到的問題,商議解決問題的辦法,陳述工作中的收獲,記載最新的工作任務部署。這種做法對班幹部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作用是相當顯著的。

三、營造“聆聽氣氛”

作為班主任,平時在班上習慣了以己為中心的發言,一旦讓自己坐下來細聽別人訴說,尤其是別人還說不清楚之時,便成了件別扭的事。班主任必須設法讓自己與班幹部一起,盡力使班級管理的各個環節都籠罩著一種“聆聽氣氛”,並致力讓大家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事。待習慣成自然後,班幹部隻要遇事想找人商量,自然就會來找班主任了。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關鍵是要充分抓住班幹部集會的聚議機會,使大家都學會做到留心聽人發言,即使是在有不同意見時,也可使發言者充分感覺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實踐表明:“聆聽氣氛”下的班幹部能充分體驗到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並非完全受班主任控製,班主任使他們擁有一片真正獨立自主的空間;在職責之內的事,班主任並不是事事過問,而是要自己充分發揮才幹;無論是遇事能順利解決之時,還是遇事不知所措、需尋求幫助之時,或是做事失敗之時,都能在一個“聆聽氣氛”中輕鬆自如地訴說和得到滿足。

四、嚐試“非正式”談話

所謂非正式談話,指的是老師和學生一邊活動,一邊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專門找學生談話。班主任通過非正式談話與班幹部進行交流,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種非正式談話,會讓老師和學生都感到輕鬆、舒暢。這種交談的機會,幾乎能從所有共同相處的活動中獲得。如一起騎自行車上學或放學的路上,一起散步時,一起參加體育活動或野炊等課外活動時,都可以進行非正式談話。在非正式談話中,常會因活動進行中的某個細節或話題,轉而談到某位同學或班級情況,以隨意閑聊的形式,插以嚴肅討論,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五、掌握一定的談話技巧

班幹部生活在學生中間,與同學有著共同的生活和共同的利害關係,他們的喜怒哀樂,思想感情乃至言語行動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班主任應有計劃地找班幹部談話,了解情況,溝通思想,提高自己管理班級事務的水平。

與班幹部談話應找恰當的時機。可在課餘參加學生活動時,找學生談談;也可提前向班幹部說明談話目的,約請他們在準備之後來談;也可趁班幹部找班主任彙報工作時,等他們彙報完後,留下交談。總之,談話應很自然,不使對方感到突然。

與班幹部談話,還要平等相待,虛心請教。班主任應放下架子,消除“我是班主任”的意識,對自己的學生也應彬彬有禮,虛心求教。這樣不但不會失去尊嚴,反而會贏得學生的格外敬重,更樂意向你說實話。如果班主任沒有聆聽的精神,是調查不到學生或其他任課教師的真實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