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班幹部工作方法

一般說來,班幹部大都有工作熱情,隻是缺乏工作經驗和方法,這就需要班主任給以指導,教會他們如何開展工作。

比如,有一次學校組織拔河比賽,這件事理應由體育委員負責。可是,體育委員從來沒有參加過、甚至沒有看到過真實的拔河比賽,對比賽的方法、技巧一竅不通。雖然他有很高的熱情,但由於摸不著頭緒,準備工作做得相當混亂,他準備把班裏所有的“胖子”都選派上場,對同學們反複說的一句話就是“大家都要使勁,一定要贏啊”。同學們七嘴八舌,意見很多,弄得他又忙亂又煩躁。其實拔河比賽是一個集體項目,既是一種力量的比拚,也是一種技巧的較量,更是一個集體協作精神和意誌力的展現。所以,拔河比賽不僅要求參賽選手自身有重量,還要求選手會使勁兒。一般來說,在高中生中“胖”和“壯”是兩個概念,胖子不一定有勁兒,而且有勁兒的人也不一定會使勁兒,即使每個隊員都會使勁兒,如果步調不一致,也不能形成合力取得勝利。這時,班主任可以把體育委員叫到辦公室,告訴他拔河比賽的注意事項:隊員除了高大健壯之外,還要動作協調;要選一個同學做場上“指揮”,來統一隊員的步調;要提前進行練習,使指揮員和隊員能夠配合默契。並建議由他牽頭召開一個班幹部會,和大家一起商量比賽的有關事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班主任要培養學生首先要培養班幹部,對班幹部不僅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班幹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在任何情況下,班主任都要尊重他們的工作和人格,班主任絕不可以與班幹部“爭風”,而是要教給他們正確的工作方法。

培養班幹部的自治能力

班幹部的培養,是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達到學生的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班幹部自治能力的培養,已越來越引起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重視了。不過,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決不僅僅是為了減輕教師的工作量,而是把這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我們在培養班幹部時,不要僅僅滿足於讓學生獨立組織幾次活動或主持幾次會議,而應著眼於讓班幹部通過實際工作,培養集體責任感和進取精神,使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能力,從而認識自我,表現自我,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增強對生活的自信心。同時,使學生之間展開平等的道德、紀律教育,並鍛煉他們的組織、管理、演說等等能力。

我們來看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在培養班幹部的自治能力方麵是怎麼做的:

在第二屆未來班組建班委會時,我先讓同學們選出了他們自己滿意的正副班長,然後我宣布由兩位班長自己確定任命班委。由於剛進初中,大家還不熟悉,這無疑給兩位班長出了一道難題。因此我決定發動大家自薦,以培養更多人的奉獻精神。於是,我以布什為競選總統穿著印有“請選我當總統”字樣的背心長跑宣傳、羅馬尼亞的中學生如何參加學校管理等為例,教育大家:一個人從小就應有自信心、進取心和為公眾、為社會盡職獻身的精神,這絕不是出風頭和驕傲,而是高尚、正直和勇敢的體現。果然,放學後,三十多位同學湧到班長那裏報名。兩位班長為了照顧眾多的報名者,決定一個委員設兩名,整個班委任期兩個月,“第二梯隊”、“第三梯隊”隨時準備接替“不稱職的班委”。這既是對未任命者的安慰,又是對新幹部的鞭策。13人組成的班委,可謂“機構臃腫”,但是為了爭取連任,幹部們不得不挖空心思地沒事找事幹,於是生活委員楊偉昭的“紅領巾銀行”成立了,宣傳委員沈建的小報《鳴蟬》出版了,勞動委員潘芳奕的衛生管理條令訂出來了,文娛委員羅夢琴的“五線譜講座”也開始了……總之,新幹部的榮譽感和少年兒童的自我表現欲望促使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產生了。

要使班幹部擔負起教育同學、維持紀律的重任。我從不要求小幹部給我彙報某同學的壞表現(以免造成同學與學生幹部的對立),我對小幹部們說:“如果同學不守紀律,你們應設法幫助、製止他。動輒告狀,是推卸責任的表現。”這樣,班幹部不得不去思考工作方法。上學期第二十二周的一天自習課,我來到教室,往日的喧鬧竟被鴉雀無聲所代替,進去一看,同學們靜靜地在自習,但有兩個學生流著淚站在座位旁。無疑,學生幹部用罰站的方式鎮住了課堂紀律,這在教師看來,是不足取的方法,但是對學生來說,這卻是他們自己管教自己的一個大膽創舉。我們可以設想,久而久之,不僅是學生幹部,就是全班同學也將會意識到,良好的課堂紀律靠我們自己創造。

上述案例中,李老師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如果學生具備了獻身精神和進取精神,那麼,他們會自覺樂意地去組織每一次班級活動,維持班上的好風氣,想方設法幫助後進同學,這樣,班幹部工作熱情的源泉,就由興趣、表現欲上升為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了。如果教師善於培養並保持、發展這種責任感,那麼,它將會由對一個班集體發展的關注升華到對一個社會、整個祖國的責任感,這才是我們培養學生自治能力的根本目的。

鍛煉班幹部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