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人成見
個人成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社會刻板印象,也稱社會定型,或社會成見,是指人們對屬於不同類型的人所持的固定看法。俗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典型的社會刻板印象。在人際交往、人際認知中,人們常常按照預想的類型,根據不同的特點(如年齡、性別、民族、身高、相貌等)進行歸類,然後,套上自己頭腦中固定的看法,以此作為判斷某人的依據。個人成見一般不合乎實際,它往往過分強調“類”的特性而忽視個性,從而得出片麵的結論。
2.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戴克提出的。桑戴克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經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以偏概全,這就好像夜晚刮風前,天空中月亮周圍的大圓環(月暈)是月亮光的擴大化一樣。這是對別人認知和評價的一種偏差傾向。
暈輪效應有正負兩種。正效應是從認知對象某種積極、肯定、良好的印象推導想像出對象的其他長處,對他作肯定評價。古人所謂“但見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就是暈輪正效應的結果。負效應則是從認知對象某方麵短處著眼而推導出其他方麵的缺點,作出否定判斷。例如,看到某人較勤奮好學,就推導出他一切都是好的;看到某人頑皮,而推導出他不誠實等等評價,從而作出他不是好同學的結論。雖然人的外顯行為與內在思想、動機,或人的外在服飾同內在心理是有聯係的,人的性格的各個方麵及人格結構的品質之間也具有內在的聯係,人際認知中某些“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推測,不能說全部是錯誤的,但暈輪效應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概全。從認知理論出發,暈輪效應僅僅抓住了事物的個別特征,就草率匆忙地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征下結論,這是不可取的。暈輪效應往往導致歪曲認知對象的整體形象與內在品質,造成對他人片麵的不正確的判斷和評價,阻礙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
3.心理定勢
所謂心理定勢,是指人在認知特定對象時,心理上的準備狀態。人們在對人的認知和評價時,往往會受心理定勢的影響,即以主觀傾向性解釋客觀信息,因而使對人的認知帶上一定的主觀色彩。
心理定勢體現在人的認知習慣、情緒和心境中。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習慣於根據自己以往經驗來理解與認識,或按自己主觀想像來解釋。比如,在人際交往中,由於對象跟自己以前交往經驗中某人在外表上相似,就認為對象也具有經驗中某人同樣的性格、脾氣,乃至有同樣水平的德識才學。或者自己心境好時,看他人的優點較多;心境不好時,則看他人的缺點較多。心理定勢還表現為“先入為主”的觀念。人們對認知對象的認識不在交往時形成,而是僅憑輿論或檔案過早下結論,或憑空臆造,乃至歪曲信息來迎合主觀想像,往往知覺出認知對象本身並不存在的東西。心理定勢效應常常也會造成對人認知的偏差或評價的失誤,成為人際認知障礙。
4.以己度人
以己度人又稱自我投射,是指人們把自己的特征、愛好、情感、願望投射到認知對象身上,產生認知幻覺,作出不合實際的評價。其特點是從自我出發認知他人,抹殺或混淆了自我與他人、主觀與客觀的區別,以主觀統攝客觀,將他人歸結為自我。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態度和方式是極其有害的,為了客觀而準確地認知他人,我們要盡量減少自我投射作用的幹擾。人們常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來表達對自我投射效應的反感。
班主任必須指導班幹部在實際工作中,避免上述四種人際認知偏差或偏見,形成正確的人際認知,從而很好地協調人際關係。
嚴格班規班紀
紀律是建立班集體和鞏固班集體的根本保證。班集體有了嚴明的紀律,就能使班集體中每個成員的思想、學習、生活既有約束,又有自由。班集體就會出現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局麵。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集體如果沒有好的紀律是很難想像的”,“紀律是集體的麵貌,集體的聲音,集體的美妙,集體的活動,集體的姿態和集體的信念。集體中的一切,歸納起來,都擺脫不了紀律的形式。”一個班如果沒有必要的紀律,就無法進行教育教學,更談不上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經驗告訴我們:任課教師不抓紀律,就會出現亂課;班主任班幹部不抓紀律,就會出現亂班。亂班的學習成績一定上不去。不僅如此,學生的思想品德也會存在問題,嚴重的甚至還會接連不斷地出現違紀違法現象。因此,班主任要教育和指導班幹部認真抓好班內紀律。
1.班級經常出現的紀律問題
(1)課上隨便說話
上課或自習時隨便說話,是班級普遍性的違紀現象。這種現象乍看起來是個小問題,如果不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來加以製止,任其發展下去,就會產生嚴重的破壞力。它可以由小聲說話發展到大聲講話,由兩人到數人,由近距離到遠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