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遲到、曠課

在中小學,遲到現象時有發生,主要是由於學生的時間觀念與時間管理能力差,在上學路上貪玩、看熱鬧或睡懶覺所致。

曠課是考勤製度中最嚴重的問題。學生曠課一定有著特殊的原因。曠課不僅會耽誤學習,往往還會帶來更壞的影響,如與壞人勾結或在壞人引誘下,在校外幹出越軌的事情。

(3)爭吵、罵人、打架

這是中小學生最易發生的問題,有時還發生在課堂上。話不投機,便橫眉冷對;一語不和,更是拳腳相加。特別是有些男同學易衝動,語言表達能力和自我約束力較差,動不動就要用拳頭發表意見。

近年來,中學生打架鬥毆的人數、手段和對象都發生了變化,從個人鬥毆發展到群毆,從徒手鬥毆發展到持械鬥毆,從本校學生之間鬥毆到與外校學生或社會青年之間鬥毆。鬥毆的原因,通常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買飯插隊、無意碰撞、出言不遜等。

(4)拖欠、抄襲作業,考試作弊

無論是哪所學校、哪個班來說,此類現象都會發生,類似行為更是屢見不鮮。中學生考試作弊一直是違紀的主要方麵。調查表明,考試作弊原因一般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是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平時對學習抱無所謂的態度,指望考試作弊,蒙混過關;第二種是原來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雖然平時很努力、很認真,但仍然很難過關,這類學生自尊心很強,懼怕考試不能過關的難堪,在僥幸心理和焦慮心理的支配下考試作弊;第三種是礙於同學友情,講義氣,在考試時因“幫助”別人而作弊;第四種是本身學習不錯,為了爭“三好”或獲獎學金而冒險作弊。在以上四種情況中,以前兩種情況為多。

(5)小偷、小摸

近幾年來,中小學生中的小偷小摸比例有所上升。偷摸的東西小到一塊橡皮、小刀,大到錢財。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有三種:第一種是無所謂心理,即認為“偷書不是偷”、“偷車不為偷”,隻不過是自己用書、用車時方便一些而已;第二種是補償心理,即別人拿了我的東西,我也同樣去拿別人的東西,以補償自己的損失;第三種是為了自我享樂而偷摸,極個別的數額較大,情節嚴重的會構成了犯罪。

(6)損壞公物

有不少同學抱有這種心理:“公家的東西,壞了也沒事”,“反正也沒人看見”,“大不了賠而已,值不了幾個錢”,所以他們對公物不知愛惜,不懂節約。

(7)抽煙喝酒

近年來,我國的“煙民”、“酒民”的年齡越來越小,不少中小學生都過早地染上了煙酒惡習,對於其身心健康,對於其學習工作,都是百害而無一利。

2.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對於上述紀律問題,班主任要指導和幫助班幹部做到預防為主,並可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1)對學生進行守則教育

中小學都有學生守則。學生守則就是學生的行為規範。為了使學生自覺地規範自己的行為,必須首先對其進行守則教育。守則教育,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習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熟悉守則、理解守則。為了便於小學低年級學生記憶,班幹部可以把守則編成歌謠的形式,教班內同學們背誦,如北京某小學優秀班幹部自編了一首《常規歌》“聽講精神要集中,手放下,腳放平。眼睛向前看,緊閉小嘴要安靜。要想說話先舉手,多管閑事可不行。小朋友,守紀律,人人爭當好學生。”第二個階段是初步貫徹執行階段。這一時期,用守則去衡量班內所出現的問題。事事和守則對照,處處以守則論是非。第三個階段是深入貫徹階段。有重點地聯係實際,圍繞著班內重點人、重點事,邊學邊展開討論,邊集體製定措施。

(2)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

在學校中,學生應遵守的校規主要是幾項成文的製度,如學校常規、考勤製度、獎懲製度等。

學校常規是指除國家和上級頒發的成文製度外,學校自身製定的一些如作息製度、課堂常規、文明公約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規章製度。

班規是班主任班幹部根據學校要求和本班實際而提出的規章製度。

一般來講,很多班級都有自己的班規,其中一些班規是由班主任和本班學生共同製定的。

小學優秀班長萬立華根據小學生易於接受生動、具體、形象化教育的特點,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編製了對學生進行校規、常規和班規教育的係列圖片十六套。每套有四幅連環畫。主要內容有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上課了》、《完成作業再玩》;有幫助學生克服依賴性,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起床以後》、《互相友愛》;有用於文明禮貌教育的《送雨具》、《下雪的路上》等等。複印後,發給本班同學,人手一份。並每周利用班裏課外活動時間進行看圖說話訓練。讓同學們認真觀察,講清每幅圖圖意,再連貫講出四幅圖的故事內容,然後談感想。通過觀察和發言,達到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