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看連環畫《一幅手帕》,當講完故事情節談感想時,一位同學說:“我可不願意撿別人的髒手帕,我媽不讓我管閑事。”有人立刻反駁說:“這不是閑事,是關心別人的好事。”有人說:“圖中的同學真好,她把別人丟的髒手帕洗幹淨,再還給別人,這就是老師講的關心他人。”通過係列圖片活動,不僅幫助同學們明確了是非觀念,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通過這種形式對班內同學進行校規、常規、班規教育,生動有趣,形象直觀,比教師的單純說教效果好。
(3)在同學之間開展評比
評比形式是多樣的,內容也可不同。比如,對於亂班,全麵要求如實難收效,不防僅就一種行為先行開展單項評比,有成效以後,再加進新的內容,但評比的程序與方法不宜太複雜繁瑣,否則,不能堅持長久。
對低年級同學來說,有效的方法是搞課堂紀律評比:人與人比,組與組比,組長檢查個人,班長檢查小組,可以評分插紅旗,可以評分上紅榜。
(4)積極開展群眾性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班主任要告誡班幹部在處理較大問題時,千萬不能隻把同學叫出教室單獨處理,要盡量在班上處理。在班上處理時,要在擺清問題的基礎上,鼓勵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啟發當事人自己發表意見,然後班幹部做小結並提出處理意見。由於處理的全過程是在集體中進行的,所以其教育意義就遠遠超出了一兩個當事人的範圍,而且對班集體正確輿論的形成和鞏固,對全班同學認識能力的提高,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5)開展群眾性討論、辯論活動
有些事情,誰是誰非一目了然,在處理問題時,班幹部可采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加以解決,麵對有些問題,同學們一時難以分清是非曲直。此時,班主任應指導班幹部采取集體討論的方法,甚至進行辯論,先從理論上分清是非,再指出其危害。譬如,有的同學在校外撿到東西,占為己有,針對這一問題,最好是引導班內同學開展“撿到東西怎麼辦”的討論,通過討論來對學生進行教育。
(6)要善於處理問題
及時公正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問題,以免使事態進一步擴大。
(7)嚴格要求與抓住不放
嚴格要求就是要認真不放鬆,事事有要求,時時刻刻都按要求去做。
比如,有的同學經常不交作業,班幹部發現後,天天讓他把作業親手交到自己手裏,然後再由班幹部交給老師。這樣他就沒辦法不交了。因此,在教師提出要求之後,要指導班幹部經常檢查、講評、總結,隻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有關紀律教育的方法是很多的,但沒有一種是萬能的,這就要指導班幹部不斷借鑒他人經驗,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探索,進而尋找出適合自己使用的一套有效方法。
紀律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他律而是自律,即通過紀律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規範的合理性,並逐漸過渡到自覺按班規行事的遵從階段,最後,把規範變成自覺行動,深深融入自己的觀念中,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善於調動後進生的積極性
後進生,有的是學習上落後,紀律上鬆散;有的作風上懶散,思想上不求進取,跟不上集體前進的步伐。
凡是後進生,大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自尊心強,他們不願意教師當眾對他們進行批評、訓斥,也不能容忍其他同學瞧不起他們。
第二,任性、自製力差。思想、行為帶有明顯的情緒性,情緒變化大,意誌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反複不定,極易被外界的不良誘惑所支配。
第三,知識基礎較差,是非觀念淡薄。在行為方式上把包庇同學的過錯,把幫助同學作弊視為夠朋友、講義氣。
第四,喜群好鬥,損人利己。後進生一般喜歡和他們年齡接近、興趣相同的“哥們兒”、“姐們兒”呆在一起。他們怕孤立,愛講肝膽義氣,多數男同學還逞能好鬥,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動幹戈。還有些人利己思想嚴重,常常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第五,報複心強。後進生容不得相反意見,遇到什麼挫折或吃了一點虧,就非報複不可,往往使矛盾擴大化、激烈化。
第六,自卑感很強。他們常常認為:“反正也是這樣了,誰也不會關心我們、幫助我們,就這樣混吧!”
後進生雖人數不多,但影響很大,如果教育不當,會擾亂整個班級。因此,班主任要教育和指導班幹部認真做好後進生的工作,積極調動後進生的積極性。
1.對後進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首先,要認識到後進生的形成有其具體原因。有的是由於家庭原因造成的,如家長每天晚上吃喝賭博,學生沒有複習、做作業的必要條件,久而久之,學習成績一直排在班級最後;有的是由學校,甚至是教師和班幹部本身所造成的;有的則是受到社會上不良環境的影響等等。隻有當班幹部進行深入地了解,探明後進生形成的原因後,才不會對後進生產生厭煩的情緒,才會產生幫助後進生、保護後進生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