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認識基本統一後,我又問學生:“這個《班規》應由誰來起草?”大多數學生都說:“當然是李老師啦!”也有少數學生說:“由班幹部!”--竟沒有一個人說:“應由我們自己!”

我又開始引導學生:“這個班不隻是李老師的而是每一個同學的,要求這個班好也是每一個人的希望,製定班規同樣是你們每一個人的意願,那麼,這個班規理所應當由班上每一個人起草。”我之所以要讓學生自己製訂而不是由我擬個初稿交學生討論,是因為我希望學生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班規》是我自己製定的,而不是老師強加給我的。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草擬班規,使他們一開始就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

當學生每人都交上一份《高90級(1)班班規(草案)》後,我布置學生幹部進行歸納、整理、加工,形成初稿,然後交給全班同學反複討論、修改。由於大家都認識到《班規》正式形成後的權威性,所以大家討論極為認真,他們根據“可行性、廣泛性、互製性”的原則對初稿進行字斟句酌的推敲。

比如,對“懲罰辦法”的確定,開始有人提出罰款,但多數人不同意。又有人提出罰站、罰作業等,仍未得到多數同學的認可。經反複討論,大多數同學決定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程度的違紀現象采用這幾種懲罰辦法:為同學們唱一支歌(適用於較輕的違紀)、做值日生(違反課堂紀律影響同學學習,以此來為集體服務,表達歉意)、掃教室(影響了環境衛生,自然應該用自己的勞動彌補過失)、跑步(主要適用於不認真鍛煉身體或違反體育課紀律的同學)等。又如,對於遲到的懲罰,最初規定:“凡遲到一次,便當值日生一天。”但多數人覺得絕對不遲到難以做到,於是便改為“全學期遲到不超過6次,否則,超過一次便當一天值日生。”這看起來似乎放鬆了對學生的要求,但實際上避免了絕對化、“一刀切”,而使《班規》更符合實際、易於執行。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班規》的“可行性”。

整個《班規》包括“學習紀律”、“寢室紀律”、“清潔衛生”、“體育鍛煉”、“值日生”、“班幹部”、“班主任”、“其他”共八個部分40條,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幹具體細則,基本上覆蓋了班級管理的各個方麵、各個環節,這便充分體現了《班規》的“廣泛性”。《班規》的每一條都寫明了執行者,並對執“法”不嚴者有明確的懲罰規定,如:“在教室裏隨地吐痰、扔紙屑髒物者,一經發現,罰其掃教室。此項由生活班委監督執行。如生活班委監督執行不嚴,罰其掃教室。”這就防止了班幹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同時,在我的主動要求下,《班規》專門設了“班主任”一項,並對我有如此規定:“每月出現下列情況中任何一種,均罰款兩元或罰掃教室一次:(1)對學生發火超過一次;(2)上課拖堂兩分鍾以上;(3)錯批評學生一次;(4)用不文明語言侮辱同學的人格;(5)未經同學允許占用自習課上語文;(6)執行本《班規》不嚴。對班主任的懲罰,由班長執行,全班同學監督。”《班規》還特別規定:“全班同學每月以無記名形式對班主任工作投一次信任票,信任票未獲半數,罰獨自掃教室一次;連續兩次未獲半數,由班委向校長寫投訴信。”這充分體現了《班規》的“互製性”。

第五,執行《班規》:“班規麵前,人人平等!”

經過兩周時間的反複討論、修改,最後由全班同學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通過了《高90級(1)班班規》。《班規》一旦正式生效,便成了班級“法律”。在它麵前,班上任何人(包括班主任)既是守“法”者,又是執“法”人。不管是我,還是學生幹部,或是普通學生,平時的班內管理,便是共同全力保證《班規》的嚴格執行。麵對《班規》,人人都有權利,同時人人都沒有特權。對班主任來說,維護《班規》的權威,便是維護自己的權威;對學生來說,維護《班規》的尊嚴,便是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教師的權威和學生的尊嚴都已通過《班規》轉化為集體的意誌。

以後三年的事實證明,《班規》的產生的確推動了良好班風的形成。而從高90級(1)班開始,十幾年來我每帶一個班無不實行“法治”管理。

通過把教師(主要是指班主任)的權威轉化為學生集體的意誌,引導學生製定出科學民主嚴明可行的《班規》是變班級管理“人治”為“法治”的有效嚐試。其意義並非隻是“被動管束”學生,而是使我們的班級管理更加科學、更加民主。

班級“法治”管理,使班主任從繁重的事務性勞動中解脫了出來,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深入學生心靈,使班主任成為真正的“靈魂工程師”,而非“班級警察”或“學生保姆”,同時使學生也成為了班級的真正主人。可見,製定班規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那麼,班規作為一個班級規章製度體係,應包括哪些具體製度呢?一般說來,應當有:

《作業布置原則、完成標準以及師生違規的處理辦法》,《師生作息製度》,《師生相互尊重人格尊嚴的規定》,《有關衛生保持、值日和掃除的規定》,《有關課堂違紀行為的界定與處理辦法的規定》,《有關學生在校其他紀律要求與違紀處理辦法的規定》,《師生物品的處置》,《尊重和保護師生的隱私製度》,《學生愛護公物的規定》,《班費的來源、使用與定期公示製度》,《學生表揚製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