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教會學生自我管理(1)(2 / 3)

教育民主,平等對待學生,是教育規律的內在要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教育中必須了解學生的內心活動,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文明,因為隻有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切中要害,才能卓有成效。但是,既然是內心活動,那當然是隱藏的、不外露的,是不易察覺、不易了解的,那麼,怎樣才能了解到學生的內心活動呢?教育生態學認為,教育的個體確有一種投其所好的行為,又稱為獲取信任行為。個人為獲得別人的好感,往往投其所好,這是個人的一種策略行為。最常見的投其所好的行為表現是自我暴露的行為,即個人在特定的人物麵前展示自己內心的秘密。例如,學生對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或最為信任的班主任,把自己內心的隱秘談出來,表明自己對好朋友、對教師的充分信任。這就告訴我們,班主任要了解學生的內心隱秘,就必須取得學生的信任,就必須成為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喜歡你,願意親近你,願意向你傾訴。學生喜歡什麼樣的教師呢?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經對廣州市1856名中學生作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無論初中生還是高中生,都把“很幽默,經常與學生討論問題”列為最喜歡的教師的第一位,把“很民主,不過分要求學生”的教師列為第二位,兩項合起來占全部有效問卷的51、86%。這反映出學生對教育民主、師生平等的新關係有著普遍的、強烈的追求。很多學生希望自己的班主任、科任教師盡量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成為學生的朋友。班主任也隻有放下架子,到學生中去,和他們交知心朋友,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禮記·學記》中說過:“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當學生認為班主任是可以親近的人、可以依賴的人時,才樂於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要發揚教育民主,還必須做到讓學生民主參與班級管理。班主任要發揚民主精神,創造條件讓全班學生參與班級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班級管理的決策、計劃、組織、控製、評價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他們在班級管理全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班主任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強迫命令,不包辦代替,而是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時時處處想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使學生在班級中有深切的當家做主的體驗;種種管理製度要從班級實際出發,由班級幹部、全班學生交流協商,民主製訂;要努力創造多種多樣、有利於學生參加民主管理的形式,並使之經常化、製度化,以保證民主管理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當然,我們強調民主,決不意味著削弱和取消班主任的主導作用;我們強調平等,決不意味著減輕或放棄班主任的管理責任;我們強調班主任要做學生的朋友,決不意味著放棄原則,一團和氣。班主任應該做到對學生寬容而不放縱,嚴格而不武斷,信任而不嬌寵,說服、示範而不強製,讓學生生活在既有集體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氛圍中,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健康自由的發展。

把教師的權威轉化為集體的意誌

新時代的班級管理,我們提倡讓學生自理,而科學的學生自理,既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應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主體”與“主導”有機結合的關鍵,在於班主任要善於把教師的權威轉化為集體的意誌。其含義有二:一是班級管理中必須要有班主任的權威,沒有這種權威,教師的主導作用便無從體現,學生集體便失去了思想核心,班集體很容易成為一盤散沙;二是班主任的權威不應表現為直截了當的“發號施令”,而應當以學生集體意誌的形式表現出來。特別要注意的是,這裏強調的是“學生集體”,而不是少數學生幹部。換句話說,讓學生自理並不僅僅是班主任把自己的權威變成學生幹部的權威,而是要發揮所有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每一個學生參與班級管理。

把教師的權威轉化為集體的意誌,這是班級管理中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則。完成這種“權威轉化”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四點。

第一,引導集體。引導集體是指班主任在班集體形成之初,要巧妙地引導學生把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要求當作自己的願望提出來,使班級紀律在學生心目中不是“班主任對我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對自己的約束”。

新生開學,我往往遞進地提出三個問題讓大家討論:“大家是否希望咱們班成為一個優秀的集體?”(對此,學生的回答往往一致:“當然希望啦!”)“既然你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願望,那麼,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每個人應不應該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點呢?”(學生們經過思考、議論,認識也能統一:“當然應該。”)“要克服缺點,班級需不需要製定一些規章製度呢?”(通過學生反複討論甚至爭論,至少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說:“當然需要。”)在此基礎上製定的紀律,就已不僅僅是教師強加的“條條框框”,而成為學生集體的內在要求。另外,對於某些非要教師自己提出的紀律要求,班主任也應盡量設法通過學生的口提出來。和學生第一次見麵,有時我還出一些小調查題讓他們筆答:“以後班裏出現違紀現象時,你希望李老師怎麼辦?”“當你犯了錯誤時你希望李老師怎麼辦?”基於對學生心理的了解,更出於對學生的信任,大多數學生的答案沒有讓我失望:“希望李老師嚴格要求我們!”而且學生往往還提出許多具體的措施。這樣,我以後大膽管理班級,就不是我與學生“過不去”,而是滿足他們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