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教會學生自我管理(3)(1 / 3)

上述座位問題實際上是我們當前班級管理中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的反映。類似安排座位這樣的將教育硬件異化為權力資源的現象,在我們的班級管理實踐中,並不少見。當然,班主任都認為自己是出於種種好心--為了保障紀律,為了保障學習,為了幫助“差生”,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等等。其實,我們可能更多地是為了方便自己,因為我們不放心學生的紀律自覺性。

更為嚴肅的問題是,在這種方式和心態下進行的班級管理和班級德育,可能與道德及其管理的本意相悖。

先從“學生-主體”來說。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調要將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注重學生在班級教育活動尤其是班級德育活動中的主體參與,改變傳統班級管理及道德教育中教師主宰、灌輸、控製等弊端,通過優化教育途徑和教育環境,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弘揚主體精神。但是現實情況如何呢?班主任都知道學生應該是教育的主體,班集體建設和班級德育活動要注重學生的全員參與。然而,恰恰是為了這個“全員參與”的結果,一些班主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因為,既然學生是主體,他們就有選擇權,可以選擇參與,也可以選擇不參與。可是,我們一些班主任隻承認學生有參與的權利,而不承認或不接受他們有不參與的權利。連選擇權都沒有,還算是主體嗎?說到底,一些班主任尚未真正接受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這一教育新觀念。

再從學生主體問題回到自覺紀律的養成。如果我們真正承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那麼在對學生進行自覺紀律的養成教育之前,我們應該對紀律及其與班集體和班級德育的關係有個正確的認識。首先,我們要養成的是自覺的紀律,即不需監督的、真正的紀律,而不是被迫的紀律,即虛假的、做給別人看的紀律。一個班級如果沒有形成自覺的紀律,就談不上班集體的形成,更談不上德育實效。其次,自覺的紀律是教育的結果,因為學生養成自覺紀律的過程,是在老師信任與激勵下,主動地、不斷地與自身的不良欲望和不良習慣作鬥爭的過程。第三,自覺紀律的養成是一個自主性的自我教育過程,其中有反複、退縮、痛苦,也有麻煩,需要老師的鼓勵和督促,但是如果沒有自主性,自覺的紀律無從養成。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以強迫命令、刻板專橫的權力主義方式抓紀律問題的班主任,其對學生心理和道德發展會產生至少三個方麵的顯著消極影響:一是惡化師生關係,班主任被學生看作是個專製者;二是導致學生心理異常,學生在與這種班主任交往時,懼怕和焦慮自然使他們產生種種異常的防禦反應,影響學生心理和個性的健康發展;三是導致學生道德發展水平的下滑,即學生在該班主任麵前之所以規規矩矩、老老實實,主要是為了避免他的非難,以致他的班級中虛偽、假裝、說謊等欺騙現象明顯多於那些以民主方式行事的班級。而且,研究者的結論強調,欺騙是精神貧乏的象征,至少有一部分是由於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特點所導致的。

所以,作為班主任,我們一定要記住,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是紀律教育的核心。

把遵守紀律培養成習慣

什麼是習慣?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習慣是經過反複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係列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複出現而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並且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係,隻要再接觸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地出現相同的反映,所以說它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複強化的產物。從心理機製上看,它是一種需要,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人的一種需要,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感到很別扭。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有自動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誌努力,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習慣成自然”,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