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教會學生自我管理(3)(2 / 3)

習慣不是由遺傳得來的,它是在後天的生活環境中習得的。從生理機製來講,習慣又是一種後天獲得的條件反射。如果對習慣的這一特征缺乏認識,往往會把一個人的好習慣或壞習慣歸為先天的、遺傳得來的,這在實踐中就會走入“誤區”,從而忽視教育影響的作用。了解了習慣的後天性特征,可以使人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良好習慣的訓練,防止並克服不良習慣的形成,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

人的行為有四個層次。最低層次是被動性行為。它需要靠外部的強製力量。這是因為此時孩子的道德認識還不充分,道德情感還不穩固,還沒有形成道德意誌。例如,老師在場就守紀律,老師不在場就不守紀律。第二個層次是自發性行為。學生通過接受教育,對習慣培養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認識,並能自發地根據情境要求去做,但由於其自控能力差,興趣、情緒變化大,因此行為具有隨意性和情境性,行為習慣常常顧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複性大,往往是不穩定的。這時學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誌努力,還需要家長和老師從外部給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三個層次是自覺性行為。它需要一定的意誌努力,靠內部的自我監督。這是因為學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認識,並有一定的道德意誌,能夠自我要求,自我監督,不需要外部監督,但尚需自己的意誌努力。例如,老師不在時也能守紀律,但還需要自己控製自己,提醒自己。知道上課時隨便說話、玩東西是不對的,但有時還需要經過自己的思想鬥爭。看到別人在課堂上說話,也想說,可又一想,好學生應該自覺守紀律,雖然老師不在,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於是控製了自己的行動。這種行為雖然屬自覺行為,但還不是自動行為。最高層次是自動行為。既不需外部監督,也不需自己的意誌努力,這時學生遵守紀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於教師的監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鬥爭或意誌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動的行動--習慣。

我們先看下麵這個案例:

開學了,這是新一年級開學的第一天,孩子們帶著他們從小養成的種種習慣聚集在這間教室裏,幾十個天真爛漫的孩子眼睜睜地瞅著我。我講了學校的要求和班級的要求,他們有的聽懂了,記住了,有的不大明白,還沒記住。最後我說:“還有一項要求,隻有三個字,我說出來,請大家一定做到。如果做不到,我就要把這三個字重複一遍,做一次提醒。”

我說出了這三個字,隻有三個字!

班級裏發生了一些輕微的響動,很快平靜下來。

我用欣慰的目光把教室裏的每一個孩子掃視了一遍,微微地點點頭。

突然,我點了一個同學的名字:

“張野!”

“到。”

孩子們驚訝了,難道老師要批評他嗎?其實我心裏特別明白,據此生的家長向我反映,張野從小就好動、頑皮,沒有好習慣,希望老師給予幫助。此時的張野小心翼翼地站起來,我平靜地說:“老師交給你一項任務,從今天開始,每當我提起這三個字時,你就加上一個數,由你來統計,看看這一學期老師提醒同學多少次,行嗎?”“行,老師,我一定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