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野坐下了,這三個字在他腦子裏首先有了深刻的印象。
就這樣,每當我說這三個字時,張野就記一次,有時他忘記了,我就提醒他,時間長了,當我一說這三個字時,同學們就會異口同聲地讓張野記上。
時間在慢慢地流逝,張野在記數的過程中改變了好動、不守紀律的不良習慣;同學們在記數的過程中學會了堅守與監督……
一次,我問:“張野,記了多少次了?”
“一百七十次了。”
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我重複這三個字的次數越來越少。
長時間的堅持,在我們班形成了這樣一種現象:同學們隻要看到了張野,就想起了老師那一次次提醒。這三個字是什麼呢,那就是--請坐直!
為了這三個字,我的行為習慣也改變了許多。平時要求學生聽到上課鈴聲,立即做到手停嘴停,身坐正,我也嚴格堅守。隻要聽到上課預備鈴聲我便立即站到教室門前,保持立正姿勢,不再和任何老師打招呼、閑聊,用目光迎接陸續走進教室的學生;上操時努力做到動作規範、態度認真、精神抖擻;平時聽其他老師課時,我比學生坐得還要直……
期末就要到了,近半年的堅持,使學生把“請坐直”這三個字看成了激勵、看成了目標,不再感覺這是對自己的提醒、監督。在最後一段日子裏,隻要我說出這三個字時,同學們都會把不滿的目光投向未坐好的同學,使未坐好的同學如臨大敵,不敢輕舉妄動,這使我倍感欣慰……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是很難的,而堅持下來更不容易。我用了一種簡單但不易堅守的方法達到了我的目的。
習慣是在不斷強化中養成的,提醒是強化的一種方式,但“提醒”決不僅僅是在學生做錯事情時,老師告訴他怎樣做才對。如果班主任能在“提醒”上巧妙地做些文章,會很有成效的。此案例中的老師把“請坐直”當作重點,在新學年開學的第一天提出來,並選頑皮好動的張野來統計一學期提醒的次數,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最終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中老師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利用了低年級學生的“期盼心理”達到了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目的,並進而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意誌品質。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但不能保持長久;對任何事情都有期盼,但不分性質。上例中的老師正是利用了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把行為習慣的養成同學生關注的興奮點結合起來,把原本是對學生監督、提醒的三個字變成了大家共同關注的一件事,進而變成了大家相互監督、提醒的一件趣事。低年級學生能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內對此事的關注度有增無減,這就是利用學生“期盼心理”所達到的教育效果。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良好的意誌品質作支撐。小學低年級學生意誌品質的培養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因為學生對於空洞的說教、不間斷的批評是缺少整體感知的,老師把空洞的說教遊戲化、趣味化,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堅守的熱情,在短期內實現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目的,這就是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