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構建優良班級文化(2)(3 / 3)

第二,觀念形態。觀念是輿論最常見的載體,我們通常所接觸的消極班級輿論多是屬於觀念形態。在班級中,當一種消極觀念由於種種原因得到一些學生的認同時,消極輿論就產生了。這種消極觀念既可能是原生於班級的,也有可能是社會觀念的移植。由於社會的強大影響力和滲透力,後者的輿論力量要更大一些。有一位班主任在班級中實行班幹部輪換製,學生表現出了強烈的“當官”願望,不願意當平凡而辛苦的“清潔委員”;還有人甚至覺得,總是當中隊委沒意思,想換個大隊委當當。被問及想當幹部的原因時,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比較神氣啊……這種消極輿論的形成與社會上盛行的“官本位”思想有著密切聯係,是社會觀念對班級輿論影響和滲透的典型表現。

第三,情緒形態。輿論並不總是以明確、清晰的觀念形態呈現的,有時,難以名狀的情緒也會形成輿論。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情緒調控能力有限,情緒波動很大,消極情緒的產生在所難免;而情緒具有很強的感染性,一個學生的消極情緒往往會影響到與之關係密切的朋友、“同桌”、室友,在特定情況下甚至會波及整個班級,成為一種集體輿論。音樂、口號、標語、順口溜等富有情感、煽動性,是情緒性輿論的有效導體。有這樣一首新校園歌謠: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弦,趕快跑,轟隆一聲,學校炸沒了。這首歌謠之所以能流傳一時,就是因為它傳達了許多學生對學校的厭倦甚至是痛恨情緒,而這種情緒在流傳之中又被不斷地疊加和擴大,從而成為一種具有破壞性的消極輿論。此外,“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等順口溜的廣泛流傳,也是因為契合了學生的厭學情緒,成為學生發泄的一種有效方式。

第四,行為形態。用行動來表達意見是一種常見的輿論表達形式,如鼓掌、集會、遊行、罷工等。在班級中,當一種消極輿論形成一定的規模之後,一方麵,它所積聚的輿論力量需要以某種方式來宣泄;另一方麵,它也需要以某種行為更鮮明、更激烈地表達輿論群體的集體意見。此時,集體的消極行為往往是最佳選擇。消極行為既有可能是“有所為”,即做不該做的,如擾亂課堂秩序、損壞公物、鼓倒掌、喝倒彩等,也有可能是“不作為”,即不做該做的,如集體逃課、逃避勞動、不做作業、不參加集體活動等。行為形態是消極班級輿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班級輿論的激烈表現形式,對班集體具有一定的破壞力。因此,班主任應該深入班級了解情況,及早發現、引導和化解消極班級輿論,盡量避免集體性消極行為的發生。

雖然消極班級輿論的形成往往是自發的,但是並不意味著它就不可把握。在對它進行充分了解後,可以采取一些針對性的策略進行引導,力求化解之,或把它作為教育契機,引導班級輿論走向健康向上的一麵。

為此,班主任應該做到:

第一,營造寬鬆和諧的班級人際關係。班級輿論的消極與否,主要取決於兩點:一是輿論事件的特征;二是輿論傳播人的情緒狀態。班級人際關係對這兩點都有很大的影響。首先,緊張的人際關係一般都會導致不愉快的事件,而不愉快的事件則容易引發消極班級輿論;其次,緊張的人際關係往往會使人的情緒低落,充滿悲觀、失望和冷漠,這些消極情緒會直接導致消極班級輿論的產生。因此,改造班級人際關係、營造寬鬆和諧的班級氛圍,是調控消極班級輿論的有效策略。其中,師生人際關係尤為重要。一般說來,教師所代表的成人文化與學生所代表的青少年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裂隙和錯位,而青少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叛逆心理,極易導致師生之間產生隔閡,關係緊張。在大多數班級裏,總有一些學生對班主任懷有冷漠、戒備和敵視心理,喜歡傳播,甚至是編造一些關於班主任的負麵消息,並嘲笑、孤立和班主任關係比較親密的學生,譬如班幹部、課代表等。當這種行為形成一定氣候之後,消極班級輿論就產生了。因此,要營造寬鬆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做出更多的努力,盡量以平等協商者的身份與學生對話,對學生的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不要高高在上俯視學生,不要濫用角色所賦予的權力來壓製學生。

第二,有目的,有意識地組織和吸引學生參加各種集體活動。正確的班級輿論隻有在集體活動中才能得以形成。班主任要通過文藝活動、體育競賽、社會實踐、義務勞動等形式,培養學生對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以及為集體增光添彩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