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集體”看起來也許紀律良好,團結一致,但這是以壓抑學生個性作為代價換來的,學生在性格、興趣、才能、思維等方麵的個體差異都被“集體”強行“統一”起來了,學生任何一點與眾不同,都會在“服從集體”的名義下漸漸消失。學生隻有絕對服從,而無任何相對自由;“集體”隻有整齊劃一,而無半點生機活力。我們所期待的充滿真正集體主義氣氛的班級,應該是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的良好環境。在這樣的集體中,同樣不可缺少統一的目標、嚴格的紀律,同樣需要學生對集體利益的服從,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每個學生個性發展服務的。隻要不違反紀律,不損害集體利益,集體就應該對學生各方麵的“異常”甚至“異端”充滿寬容。“一千個人便有一千種智慧。”通過班集體,學生能夠以各種方式發現、發揮、發展自己獨特的稟賦與才能。而幾十個個性鮮明、才華各異的學生又組成了一個既有統一意誌,又有斑斕色彩的富有個性的集體。
2、“集體”對教師的依賴
學校不乏這樣的“優秀集體”--課堂紀律良好,集會秩序井然,公益勞動積極,文娛活動踴躍……但其中都有著班主任身先士卒的辛勤身影,一旦失去班主任的率領或守候,緊湊的集體便成了一盤散沙。這樣的班級,缺乏自我管理的機製,它的形成、維持與“發展”都是班主任一手操辦而成,它始終處於班主任威嚴的注視之中。集體主義真正深入學生心靈的班集體,首先應該具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與機製--不僅每一個學生(當然首先是學生幹部)有著高度的自覺性、責任感,而且還應有來自學生的科學的管理製度。當然,在班集體的草創階段,班主任事必躬親不但應該而且必須,但是,集體一旦初步形成,班主任應“退居二線”,“宏觀指導”。要讓學生意識到,這個集體首先是“我”的,而不是班主任的。對每個學生而言,他如果違反了紀律,不隻是感到“對不起老師”,更是“對不起我心愛的集體”。僅僅憑班主任的嚴厲或感化而形成的“良好班風”,永遠不可能是真正的集體主義。
3、“集體”對虛榮的追求
我們認為,就班級建設而言,集體主義首先是一種內在的凝聚力,而不是外在的裝飾品。但現在把集體主義當作班級裝飾品的情況並非少見,在一些教育者的眼中,集體主義教育的成果,僅僅是一麵麵衛生紅旗、一張張文娛獎狀、一次次板報表揚……當然,良好的班集體理應爭取在學校的各種評比中取得好成績,積極參加學校各項集體活動本身也是集體主義教育的一種形式,問題在於,如果離開了班級內部的和諧團結,離開了喚起學生心靈深處對集體的濃厚感情,而隻是一味忙於應付或主動追求各種各樣的學校評比(甚至有時有的學生為了“集體榮譽”而不惜弄虛作假),這樣的“榮譽”再多,也不足以證明集體主義教育的成功,相反,隻會助長學生虛榮心的產生和發展。集體榮譽當然是任何一個班集體都需要的,但它不應是靠“專門追求”而獲得,而應該是學生把集體主義思想化為自己對集體的責任感後水到渠成的自然碩果。
4、“集體”對外界的排斥
這樣的事例很多,我們先來看看下麵這些事例:
學校運動會,一位女同學冒名頂替,在女子1500米比賽中獲第一名,但由於被別班的同學告發,而使汗水付之東流。該女同學又氣又累,哭了起來。本班男同學見狀“義憤填膺”、怒不可遏,“勇敢”地去找那個“告密”的同學“算賬”……
在投標槍比賽中,一位同學想把本班的小旗往遠處挪一點,被其他同學發現,立即發生衝突……
兩個班的學生因拿勞動工具產生矛盾,引發了打架事件。原因是:A班班主任,當學生告訴他班上的鐵鍬不見了,可能被其他班學生拿走而無法打掃積雪,勞動進度大受影響時,“怒從心起”說:“別人拿你們的,你們為什麼不能拿別人的?”學生心領神會,把別的班的工具占為己有。為此,兩個班的學生發生爭執,最後引發打架事件。
上述案例中,這樣的“集體”也有著很強的“凝聚力”,但這是出於一種狹隘的小團體主義。學生為了本班的利益不但不會顧全大局,而且還往往有意以各種方式損害兄弟班級的利益。這種班級的學生對別班的成績總是充滿嫉妒,對別班的失誤總是幸災樂禍,而對本班的過失又總極力掩飾,每當參加學校各種大型比賽活動,為了“集體榮譽”總會與外班發生一些矛盾甚至衝突。這種盲目排外的,充滿狹隘的小團體色彩和江湖義氣的“集體主義”,與我們所說的作為社會道德基本原則的集體主義是毫無共同之處的。我們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最終目的,顯然不是讓學生僅僅愛一個班,而是要讓學生的集體觀念升華為對學校、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進步事業的感情與責任。
以上這些假集體主義傾向的表現,都是以集體主義教育的名義進行的與集體主義思想背道而馳的有害教育,雖然這種有害教育並不一定是我們教育者的主觀追求,而且這些傾向可能還不為每一個教育者所覺察,但它對我們教育的危害是嚴重的。還應特別指出的是,假集體主義傾向的出現,固然同班主任思想觀念、工作能力有關,但更與學校領導對班風評價的標準有更大關係。現在有些學校領導對班風的評價,往往是重共性統一,輕個性特色;重教師躬行,輕學生自理;重外在評比,輕內在凝聚……凡此種種,實際上助長了假集體主義傾向的形成。因此,假集體主義傾向的克服,除了要求班主任提高認識、改進工作外,更需各級領導更新教育觀念,科學而全麵地評價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