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一個16歲的男孩,由於外語比較差,於是教他外語的年輕女教師常常在課外為他開“小灶”。看著老師漂亮的容貌,聽著老師銀鈴般的聲音,聞著老師身上散發的陣陣清香,這個男孩不禁怦然心動,腦子裏時時出現老師的麵孔,並由此幻想出許多與老師戀愛的故事。
一個叫小梅的女孩,其班主任楊老師是某師範大學畢業的學生,是一位非常英俊的小夥子,他看小梅做事很認真,就誇獎了她,並說小梅長得很像他的妹妹。從那天開始,小梅腦子裏盡是楊老師的影子。“如果我是楊老師的妹妹有多好!”她腦子裏這個念頭越來越強烈。上課時,她隻要一看到楊老師的眼睛,就有一種觸電的感覺。小梅感到管不住自己的眼睛,她越警告自己別盯住楊老師看越是想看,就是用手捂住眼睛,可仍舊感到眼睛的餘光在看楊老師。她不知如何是好,學習成績下降,變得沉默寡言。
上述學生的行為實際上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戀師”現象,這在校園中並非個案。
“戀師”現象是青少年性意識、性行為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奇特現象,它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但這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時期是人的性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國外的心理學家把這一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性的反感時期;第二階段,對異性的狂熱時期;第三階段,浪漫的戀愛時期。“戀師”是向往年長者時期。由於在青少年後期,他們心中的父母形象變得從未有過的渺小,他們的獨立意識變得強烈,逃脫家庭、遠離父母監護的願望膨脹,渴望著能重新選擇一種活法。但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經驗不足,束手無策的感覺縈繞著他們,他們渴望理解與幫助。環顧周圍他們發現,與自己朝夕相處、關愛關心自己成長、傳道解惑的老師,有閱曆,有才華,有智慧,充滿成熟之美,很容易地占據了他們的心靈,成為他們崇拜的偶像。於是,有一些學生對異性老師產生愛慕之情,執著地追求。在學生已經認為師生戀是違背社會道德時,熾熱、痛苦的感情會影響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麵,以致不能自拔。
青少年中出現的“戀師”現象,是戀母或戀父情結的另一種體現方式。人的社會化過程是由家庭、社會、學校共同來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愛撫、家庭氛圍的影響深刻,父母的過分溺愛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心理依賴,使其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長。他們在潛意識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關愛,對父母的愛很容易轉移到關心愛護他們的老師身上,並誤把它當成一種愛情。
日本一位心理學家曾對大學生做過回溯性調查,了解他們在中學時代是否對異性老師產生過超過一般師生關係的戀慕心理,相當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女生作了肯定回答。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講,“戀師情結”一般發生在處於青春期的部分中學生身上。其產生原因在於進入青春期後,中學生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和注意,產生朦朧的性愛心理體驗,這種心理的成熟和接近異性的渴望,是“戀師情結”發生的內在動因。其次,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殊性與自我意識的特點,是導致“戀師情結”產生的心理基礎。
由於身心發展以及在家庭和學校中地位的變化,中學生進入渴望離開雙親的保護以求自立的“心理斷乳期”。由於教師職業勞動的特點,他們與學生朝夕相處,和學生的情感比較親切深厚。如果此時在青少年身邊,出現一位既富有才華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們的獨立意願、滿腔熱忱地關愛學生、引導學生順利步入人生的優秀教師,處於青春萌發期的某些中學生,就有可能在潛意識中,對某位異性教師產生一種朦朧的、混雜著信任和崇拜、依戀和愛慕的微妙情感,進而導致“戀師情結”的發生。“戀師情結”是青少年性意識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正常現象,不能簡單視為“變態心理”。中學生迷戀的異性教師,往往是那些儀表、風度、智慧和人格出類拔萃,對學生傾注了無私的愛,深受學生欽佩敬仰的人。從心理的深層次分析,中學生這種對異性教師的鍾情與“英雄崇拜”,實質上是他們內心自我完善動機的自然流露,是個體迷戀追求的理想自我形象在崇拜對象身上的投射反映,多屬一種純真的精神人格向往。
有“戀師情結”者大多具有閉鎖心理,他們極少向父母、師長或同伴吐露內心的這種隱秘,這和一般中學生中流行的追星族的張揚、炫耀和相互模仿行為有很大區別。由於傳統的倫理觀念和社會輿論,人們對於年齡、能力、社會地位懸殊過大的戀情,通常采取不接納態度。這種無形的壓力迫使許多中學生將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或是通過日記獨自傾訴和品味,表現出嚴重的閉鎖心理。由於暈輪效應,他們常常把傾慕對象過分理想化,羞於道出、怯於表示,唯恐自己冒失輕率的舉動引起對方的不滿和反感。因此,多數具有這種情感的學生發展為一種熾烈虔誠而又虛幻的單戀。這種理智與情感、幻想與現實、衝動與壓抑的激烈思想鬥爭,常常攪得他們焦慮不安,對正常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