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作為班主任,應該如何處理學生的“戀師”情結,使他們健康地成長呢?
首先,要真心誠意地和學生溝通。
青春期學生的心靈是比較脆弱的。在談話過程中,教師不可使用過重的言語或過分的行為。教師的態度應該是溫和的,要發自內心地理解學生的“戀師”行為,主動與其溝通。溝通時,可以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與學生聯絡感情,取得學生的信任,讓學生感覺到他的行為得到了理解,從而能對你敞開心扉,以便進行進一步的談話。
第二階段,可以讓學生說說為什麼會喜歡老師,或是為什麼認為老師很好,以了解學生產生“戀師現象”的原因。並通過比較,讓學生感受到在自己的身邊關心愛護自己的人還有很多,自己喜歡的人也有很多。
第三階段,了解學生對“愛情”的認識。通過對話讓學生了解到,愛一個人不僅僅隻是喜歡那麼簡單,還需要承擔責任,而在他們這個年齡階段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們與那些同齡人就像是乘坐在同一班次的乘客,不停地向目標前進,如果因為貪戀路上的風景甚至是“水月鏡花”而提早下車,那麼他們隻能等下一班車,這樣他將永遠比別人晚一步到達目的地,甚至有可能再也到不了目的地。讓他們認識到,人在每個階段都有必須完成的任務,而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
對部分學生來說,產生“戀師現象”可能是因為平時生活比較閉塞,比較單調。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多培養自己的興趣,充實生活,從而讓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有意義的事情上去,並從中獲得樂趣。小學生具有衝動性,他們的熱情通常都隻有“三分鍾”熱度,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多培養他們各方麵的興趣,當他們的生活充滿樂趣時,可能很快就會遺忘對教師的那份不同尋常的感情。
第三,鼓勵學生多交朋友。
由於中小學生看問題存在片麵性、盲目性,因而容易鑽牛角尖,非得把老師對他們的關心看成是不一般的感情,從而對老師產生非常的“愛慕之情”,還覺得在這個世界上隻有老師對他們是最好的。針對這種情況,老師要盡量引導學生多交朋友,讓他們對周圍的人都能敞開心扉,用真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對那些不善於言辭的學生,開始可以建議他們交一些筆友,引導他們多與父母溝通,學著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講給父母聽。因為,你怎樣對待他人,他人就會怎樣對待你。慢慢地他們會發現,身邊有很多關心自己、喜歡自己的朋友。況且,同齡人之間往往有更多的話題,他們有可能會漸漸覺得與同齡人交朋友可以更開心、獲得更多的益處;還會認識到其實老師對自己的好,並不是很特殊,隻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的愛護而已。總之,多交朋友既可以讓學生變得開朗,又可以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最後,幫助學生學會獨立。
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學生獨立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讓學生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學習和生活各個方麵。可能學生無法一下子做到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處理,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定出階段性的目標。其次,與家長聯係,獲得家長的配合,讓學生漸漸學會情感上的獨立。
總之,“戀師現象”作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比較特殊的現象,班主任應該利用愛心與智慧,幫助學生輕輕翻過人生的這一頁。
為青春的心靈打開一扇明亮的窗戶
“老師講的不是我們想的,我們想的,恰恰沒人回答!”一位中學生這發自肺腑的聲音,代表了所有中學生對目前學校心理教育的批評。
老師因自己傳授的思想遭到學生反感而十分傷心,學生因自己關心的問題得不到老師的解答而萬分苦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都感到離不開對方,然而現在都失去了對方!
這正是心理教育的危機之一,也是心理教育的轉機所在--作為處於主導地位的教育者來說,回答學生所關心問題,找回失去的對方,正是改革心理教育的一個突破口!
究竟有哪些是學生最急於解答的“往往沒人回答”?有人曾經做過調查,現將其中一些片段摘錄如下:
好不容易考上重點高中,我卻有了一種失落感受,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莫名其妙地自卑,這到底為什麼?
我最想知道怎樣搞好與父母的關係,有時明明是他們的錯,我稍微申辯一下,他們便說:“翅膀長硬了,連父母都要頂撞!”另外,他們對於我的日記、信件很敏感,也很“不自覺”,老是喜歡趁我不在的時候偷看,我很反感,於是,幹脆斷絕一切通信聯係,也不再寫日記。我真想與父母搞好關係,可是不知該如何著手。
老師總是說社會上主流是好的,可現實生活中,我老是感到不好的是多數,這是怎麼回事?
我很想知道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