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斷聽說有學生自殺,其中好些都是高材生,他們比別人成熟得早,更早接觸和認識社會。我想知道,他們成熟得早是否是好事?他們成熟了,有思想,認識了社會,卻跑去自殺。而那些成績不太好、思想不“複雜”的人,卻無憂無慮,生活得平穩。究竟誰好?
社會上“開後門”、拉關係成風,老師說這是不對的。我的爸爸媽媽也常常“開後門”,但他們的確是善良的人,迫不得已才這樣做。我不知道該怎樣評價這種現象。以後我參加了工作又該怎樣對待“開後門”呢?
現在很多同學比較講究穿著,還愛談論某人長得怎麼樣,大家對這些問題好像特別感興趣。這是為什麼?
我很想與男同學建立一種非常真誠,但又絕不是愛情的友誼,但又不知道怎樣注意分寸,怎樣去交往。
我想了解人體上的一些秘密,但《生理衛生》上介紹的很膚淺,又找不到這類書。
我很想了解有關宗教的問題,為什麼法律規定宗教信仰自由,可老師又不允許我們去教堂,而且書店裏從不賣類似《聖經》一類的書?這是否是真正的宗教自由?
人為什麼要活著?古猿為什麼要變成人?人死後是否就要到陰間?人要不死該多好。
我常常感到孤獨,真想偷偷大哭一場。不知為什麼?
我感到生活中處處是矛盾,為什麼現在我國社會生產發展了,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淡薄了,各種歪風邪氣更猖狂了?這到底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
一顆顆稚嫩而純潔的心,竟然承受了這麼多沉重的問題,該是多麼的憂煩!如果這些憂煩憋在心裏得不到排遣,那就更加苦惱了;若這些苦惱不但得不到老師的理解而且還受到責怪,那簡直就是痛苦不堪了!
一位中學生在給他的班主任的信中寫道:“那麼多的政治課、班會課、團組織生活,可從來不願談我們關心的問題,我們這些問題一般也不願問老師。有一次,我憋得受不了,鼓起勇氣找班主任,他聽了我的敘述,便給我講了一大通‘要有遠大理想’、‘要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你的苦悶難道有張海迪遇到的困難大嗎’,‘看問題要全麵嘛’之類的套話,真是煩死人!更氣人的是,幾天後的一次班會課上,班主任不點名地批評了‘一些同學缺乏遠大理想、心理灰暗、思想不夠健康’……這不是把我往絕路上逼嗎?”
麵對這位並未走上絕路的中學生,我感到悲哀:莫非我們的教育真的會走上絕路?
這聲聲呼喚,值得每一位教育者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看來,僅僅對學生進行政治引導、思想教育、品德培養、知識傳授是不夠的,我們的學生還應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我們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別是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我們更應關心他們在知識、情感、興趣和性等一係列心理狀態上的變化,並予以主動積極的輔導。隻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深入每一個學生複雜多變、奇妙無窮的心靈,而教育者才真正無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那麼,青春期心理教育有哪些可行的途徑與方式呢?
一、開設專題講座
開設專題講座是青春期教育中的一種集體談話形式。班主任根據班上學生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將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相對係統地傳授給學生,引起他們積極主動並科學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在開設專題講座時,教育應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麵的要求。
1、主動
青春期教育不應隻是被動地解決學生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而應該在學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便積極主動地發揮引導作用。因此,青春期教育的專題講座應在學生進入中學之初就開設,一直到高中畢業(當然,具體的講座內容可視各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通過這種集體談話,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把握自己的青春期心理,以積極的思想準備去迎接並完成“人的第二次誕生”。
2、生動
一般來說,學生不太喜歡聽大報告,而專題講座無疑是有目的地向學生講道理和知識的一種形式,因此,為了讓學生樂意接受講座內容,教師應注意講座要生動形像,深入淺出。應盡量淡化講座的理論色彩,善於把有關的道理與知識寓於亦莊亦諧、富有情趣的講述之中。要避免把講座講成純粹的理論知識課,對於一些非講不可的心理學知識,應多聯係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總之,要讓學生身心輕鬆地聽講座,使他們在聽老師談生活、講故事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獲得啟迪。
3、平等
教師在進行青春期教育時應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尊重。這種尊重體現在專題講座中,便是班主任的平易與真誠。學生出現了一些青春期心病,往往覺得難以啟齒,特別是一旦產生了愛情萌芽或性意識,更是有一種負罪感。在這種情況下,居高臨下的“嚴肅”的教育,隻會增加學生的苦惱與恐慌;而教師如果能以朋友般的平等的態度給學生以體諒,進而給予細心的開導,學生的心理負擔會減輕許多。因此,班主任在講座中先取下“教育者”的“麵具”,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一的位置,推心置腹,多談談自己在中學階段的感受與經曆,讓學生感到老師和他們一樣,也有過類似的心理曆程。講座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生是否具備了心靈相通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