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引導學生走出青春的迷惘(2)(2 / 3)

4、參與

專題講座雖然隻是班主任講授,但也不應隻是班主任唱“獨角戲”,而應設法調動學生參與講座。在每次開講之前,班主任應多在學生中搞心理調查,讓他們自己談自己的心理現象。在講授過程中,可組織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發言或討論。每講完一個專題後,最後留點時間讓學生提問,班主任當場解答;也可讓學生把問題寫在紙條上,班主任課後個別回答或下次講座時集中回答。讓學生參與講座,不僅能保證講座的針對性,增強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二、進行個別談話

個別談話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用得最廣泛的一種形式。這裏的個別談話是心理輔導,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與單純的教育性談心不同,心理輔導的談話具有兩個特點:傾聽與協商。

1、傾聽

所謂“傾聽”,就是說這種談話決不能隻是教師一人的“苦口婆心”或“語重心長”,而應該是盡量讓學生訴說、宣泄,教師則先當聽眾。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將悲傷、委屈、苦悶等抑鬱之情通過向自己信任的人訴說而合理地發泄出來,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衛生。因此,心理輔導的個別談話應先讓學生開始講,誘導、鼓勵學生滔滔不絕、一吐為快。學生通過傾訴,把內心深處的困惑、焦慮、積鬱、憤懣、悲傷等等情緒表達出來,班主任則以誠懇的態度仔細聆聽,並通過眼神和點頭、蹙眉等體態語言告訴學生:“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願意分擔你的一切苦悶!”從而使學生無所顧忌地繼續講下去。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盡快地信任老師並傾訴內心的苦悶,有時由於某種原因,他們不一定願意直接袒露內心世界,這時,班主任應善於從學生欲言又止的神態或吞吞吐吐的隻言片語中,猜測、推測出學生的真正想法。善於傾聽,也是一種教育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讓學生傾訴而教師耐心聆聽(包括聽學生對自己的抱怨)。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理輔導。“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

2、協商

所謂“協商”,是指教師傾聽學生訴說之後對他的談話,隻是一種“僅供參考”的意見,而不是替學生作出選擇與決定。這是心理輔導與單純的思想教育的重要區別之一,也是教師在心理輔導過程中的身份--不是居高臨下的教育者,而是平等真誠的朋友--所決定的。這更體現了我們多次談到的心育中至關重要的一條原則:對心靈的尊重。因此,班主任聽完訴說之後,應避免對學生說:“我想,你應該這樣……”或“我勸你還是……”而應該首先向學生表示感謝--感謝學生的信任。然後對他所談的一切表示理解。即使學生說的是荒唐錯誤的想法,也要表示理解,這時的“批評教育”隻會把學生心靈之門關上,讓其永遠不對教師說真話。接下來,班主任便與學生一起分析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你是不是可以試一試?”“這樣做,也許會有些作用……”班主任的談話,當然包含了對學生的引導甚至教育,但這不是強迫,而是充滿人情的關切與建議。

三、與學生書信交流

對於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有時候交談並不是心靈溝通的最好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書信便成了師生對話的合適途徑。對學生來講(尤其是對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這樣做既避免了麵談的局促不安,又能與自己信任的老師進行有趣的心靈交流。對班主任來說,與學生建立並保持書信聯係,意味著贏得了學生的信任,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書信往來,班主任可以比當麵談話更全麵、更真實、更細膩地感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及其變化,從而更主動、更準確、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怎樣與學生保持書信交流呢?

1、巧妙聯係

以了解思想和彙報思想為目的的師生通信,學生是不會歡迎的,因此,班主任發出的第一封信,應避開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和誤會的內容,從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話題談起。另外,為了不使學生感到突兀,教師的第一封信還應該選擇一個恰當的日子發出:或是這位學生生病在家的時候,或是他正為考試失利難過的時候,或是他的生日那天……總之,隻要班主任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他就一定能找到發出第一封信的“借口”,並可以充滿信心地等待學生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