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理學與心理學的角度講,青春期的這種萌動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伴隨著青少年學生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的成熟,他們的性激素水平自然也會提高,這就必然導致他們產生性衝動和與異性交往的需求。這種現象本來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隻是在今天,我們更多的是要從文化的角度與社會的角度來對青少年加以引導,以讓他們在更成熟、更理性的階段,即在完成學業之後,在經濟獨立之後才去考慮這些問題。所以,我們希望在中學這個階段,學生的主要精力是用於完成他們的學業,而不倡導他們在太早的時候就進入這種沒有社會責任和經濟基礎的情感之中。在這種不倡導的演繹之下,在某種程度上,有些老師和家長又把這種正常的衝動視為一件羞恥的事情,這就在青少年的心中產生了矛盾衝突。社會學家米德在對原始部落的青春期少年之研究中,發現他們並沒有存在成長期的焦慮感,也沒有我們今天的青少年內心所經曆的暴風驟雨式的調試。由此就更加證實了這種青春期問題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不是一種自然現象;它不是一個生理問題,而是文化對人的影響問題。
因此,作為班主任,在與學生談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要防止把這種青春期的正常現象看成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而更多地應該是引導學生如何理性地去認識這個現象,破除對異性的神秘感,讓他們認清自己當前的任務,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首先要做到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耐心勸導。青春期少年在對待這種青春期的萌動上是很敏感、很脆弱的,如果班主任采用方法不當,很可能會嚴重傷害學生或把學生本來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推向實踐。所以教師應做到關心、細心、耐心,把學生的自尊放在重要的位置來處理這個問題。作為班主任,一定要懷著一顆關愛、理解、鼓勵的心才能做好這項工作。我們可以通過一正一反兩個例子,從不同角度來了解在對待學生青春期問題上,班主任的不同反應對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
她是某市一所重點中學的尖子生,無論相貌、能力、學習都非常出眾,也一直是包括班主任在內的所有教師的寵兒。而到了高三那年,有一次,據傳她與班裏的一位男生有戀愛關係。由此,學校就掀起了軒然大波,年級主任批評,校領導找她談話,考試中途也經常叫她出去了解情況。班主任此時的態度則更多的是一種不表態。從此,這個女生沒法進入正常的複習迎考,以至於非常優秀的她隻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專科學校。
其實,他們之間本來並沒有很親昵的關係,如果班主任能夠更加相信自己的學生,更加理解自己的學生,用自己的愛心和關懷去撫平學生心靈上所遭受的壓力,那麼一切情況也許就不會變成後來的樣子。
與此相反,另有一位班主任為勸導學生的早戀行為而給學生寫了一封信,信中言辭懇切,字裏行間洋溢著教師對學生的理解與關懷。
我不知你是如何看待我們師生之間的關係與感情的,但我明白自己的感覺,那就是視你如弟、如友。你學習刻苦、努力,成績突出時,我欣喜,我激動;你學習上失策了,生活上放縱了,我焦急,我傷懷。
最近一段時間,你情緒波動得厲害,學習成績也有些下降。於是,湧上為師心頭的是一陣陣揪心的酸楚……你的母親為你的成長熬白了青絲,對你的學業充滿了企盼,不知你是否感覺到她已將全部的愛毫無保留地拋灑於你。你若在即將扣響青春大門的瞬間,不能正確地把握自己,我真擔心你反倒會被這重如泰山的愛壓垮。
這則評語既道出了班主任的觀點--他對學生戀愛行為消極麵的看法;同時,又是以一個親人、朋友的身份,對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愛心與關心。這種理解與同情的細心勸導,比較容易打動情感豐富的青春期學生。
班主任還可以通過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打破男女生的神秘感,從而使青春期問題得以緩解。青春期這種對異性的渴求感除了來源於一種本能的衝動外,外界的遮掩和隔離就更增強了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同時,北京教科院基教中心專家閔樂夫指出:“孩子出現‘早戀’和‘社交恐懼症’都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關係。如果家長對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采取充分信任的態度,這將促進孩子人際關係的充分發展。反之,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進行得不順利、受到挫折,這就會造成他們產生自卑、冷漠的心理。孩子在小時候遇到嚴厲的班主任在他對異性萌生好感時粗暴地加以製止,或者在家裏有一個權力欲望非常強的母親對其和異性交往的事情橫加指責,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沒有吸引力,對和異性交往產生恐懼心理。”事實上,你們對學生的態度也會對學生產生同樣的影響。所以,作為班主任,應該創造機會讓男女同學多一些群體性的活動,讓大家彼此了解,並努力把這種關係向好朋友的方麵去轉換。通過群體活動來建立男女同學的正常友誼關係是避免早戀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