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早晨上班,我發現辦公桌上放著一封信,她終於來信了。打開信一看,真相大白:“……老師,對不起,我真的不知該怎樣向您說。最近,我喜歡上了一個男孩,他挺懂事的,希望老師您別問他是誰。我一直沒有告訴他,但心中總有一種怪怪的感覺,看見他時,總想著有朝一日能和他在一起;看不見時,又心慌意亂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現在,我一點學習的心情都沒有,看著成績每況愈下,我也很著急,但又無法集中精力,每天處於煩躁不安之中。我該怎麼辦呢?老師,我真想好好學習呀。可我做不到……”我一下子明白了,她早戀了。
早戀,是讓很多家長、班主任感到棘手的問題--處理得當,學生會沿著良性的軌跡生活下去;處理不當,說不定會帶來許多負麵影響。
我該怎麼辦,程雙同學的信讓我沉思。我分析著現在的情形:程雙的“早戀”尚屬萌芽狀態,她能夠告訴我事情的真像,表明她很想擺脫這一現狀,卻沒有好的辦法。我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契機所在。
我寫了回信,夾在她的本中。
我在信中說:“……程雙,這是成長中的煩惱,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許多學生都會遇到的問題。你信上說的想法,說明你正在長大,但不意味著你已經長大。你的信讓老師想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那時候,老師也像你一樣,有自己喜歡的同學。我覺得她很優秀,學習好,體育好,人際關係也好。但我知道,我們不會有結果的,因為我們連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更談不到對將來負責了。於是我就努力學習……後來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學……相信老師的話,對於你來說,選擇是苦澀的,放棄是美麗的。因為這時的玫瑰是帶刺的,是隻能欣賞的。”
第二天上課,我發現她的目光一直注意著我,我知道我的信起作用了。不久,便收到了她的第二封信,她表示正在努力克製自己的情感,但有些時候還是無法控製。尤其閑著無事的時候,就會想那個男孩子。
於是,我寫了第二封信,告訴她一個人的精力大致分配在四個領域,即健康與家庭、事業與成就、人際交往、未來與幻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四個領域中把精力大致分配均衡,就表明他的生活質量高、心態也好,否則,哪一領域偏重,便會出現問題。她目前的問題就在於自己的精力過多地投入到“人際交往”領域中了,時間都放在了整天想著和那個男孩相處等問題,因此貽誤了學習;又因為她是看重學習的好學生,所以情緒不好、心煩、焦慮、自責。最後我在信中告訴她試著找些其他事情做,重新進行精力分配,從眼前的處境中跳出來,就會覺得世界很大,就會覺得學習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信送出去了。程雙同學的變化是明顯的。
我又趁熱打鐵,設計了一節“我們是好朋友”的主題班會,和學生共同探討中學生異性交往的問題。引導學生,明確在這個時期如果過早地涉入“愛河”會帶來許多傷害;明確中學生應該怎樣對待異性交往,如何進行異性交往等問題。同學們結合實際,各抒己見,主題班會開得很成功。
一個月後,那個曾經好學的、清秀中帶著靈氣的程雙又回來了。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首先,教育者能夠正確對待“早戀”的學生,把“早戀”看成是學生成長中的正常現象,是長大的表現,同時,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的這份情感。當老師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時,沒有采取批評教育的方式,而是以朋友的身份關心幫助學生,並采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為其宣泄不良情緒提供了渠道,使程雙的焦慮情緒得到了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