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學生的隱秘,教師應仔細分析,對其中不宜公開或不願為他人所知的個人“秘密”,教育者不能外泄、不能傳播,更不能以教師、領導的權威去拆青少年的信件、偷看日記,或對“思春覓友”不問青紅皂白橫加幹涉,逼其“自首”。要維護他們的獨立人格,這樣,既保護和尊重了青少年的隱私權,又取得了青少年對教育者的信任,有利於教師贏得積極疏導、教育挽救的主動權。當然,麵對不良“隱秘”,教師也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問。教師要以積極的、嚴肅的、誠懇的態度去說服、規勸,指出其中的錯誤,分析可能帶來的後果,進行富有成效的工作。教師應與青少年真誠相待,鼓勵他們自我分析,自我鑒別,讓不良“隱秘”平緩清除。
硬闖學生的“隱秘世界”是錯誤行為,但學生把教師視為自己的知心朋友,主動打開心扉,透露內心秘密,就能順利達到了解學生、教育學生的目的。
學生對教師的感情,隨心理距離的縮短逐步加深,一般要經曆生疏--接近--信賴等幾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教師麵對學生的“隱秘世界”應采取不同措施。
生疏階段。學生初次與教師接觸有一種戒備心理,這時教師切不可觸及學生“隱秘世界”,否則,學生會緊張不安,心靈的大門會主動關閉。
接近階段。學生與教師交往的增多,就會逐漸消除生疏感、恐懼感,感到與老師相處有一種安全感。這時,學生就會主動與老師談學習、工作、生活之類的事,但不會說“隱秘”問題。所以,教師切莫操之過急,否則有窺秘之嫌。
信賴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期望,能主動與老師傾心相談,在困難中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這時,學生就會主動而毫不保留地倒出內心秘密。
當確切了解到青少年的“隱秘”後,就要不失時機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結合現實去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愛情與理想、事業與前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使他們認識到青少年時期正是長知識、長身體的最佳時期,應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於知識儲備、良好的品德形成和身體鍛煉之中。用健康向上的文學藝術作品去陶冶學生情感,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針對學生的“隱秘世界”,及時予以正確的指導,耐心調整學生的價值取向,我們可以用傑出人物的事跡從正麵教育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戀愛觀和人生觀。這樣,既可以起到教育好學生,又不傷害學生,收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經典教育語錄
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陶行知。
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獨。
--徐特立。
如果良好的習慣是一種道德資本,那麼,在同樣的程度上,壞習慣就是道德上的無法償清的債務了。
--烏申斯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收獲得好,必須耕耘得好。
--徐特立。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