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剛接班的一節語文課上,我盡可能的創造機會讓每名學生發言,但由於長期沒有這種機會,有的學生對此很緊張。其中有一名女生站起來後半天一言不發,我耐心地等待著她回答這個很簡單的問題:這篇文章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可她竟哇的一聲哭了。在她看來,她這一哭,我一定不會讓她回答了,可我卻不容置疑地說:“哭完了,也要回答這個問題,我不信你回答不出來,更不信你不敢回答。”這句話既表明了我的態度,也是在“激”她。就這樣,我們師生僵持了一分多鍾,她才最後哽咽著回答了問題。當她如釋重負地坐下後,我當著全班的麵稱讚了她:“同學們,她用自己的眼淚換來了勇氣,她沒有讓自己退縮,這值得你們向她學習”。
在這之後,她在課堂越來越愛發言,成為課堂上最為活躍的人。在畢業的時候,她感慨地說:“老師,要不是那次的眼淚就不會有今天的我,謝謝您”。
讓學生走出自卑,需要教師有這種勇氣與堅持,因為青少年學生畢竟可塑性很強,他需要我們教師激發他的熱情,挑戰自我,戰勝自卑。
第二,鼓勵個性。
有一次,在我剛接任一個班的時候,我問學生,升入高年級後有什麼感受。一個眉清目秀的小男孩站起來,不緊不慢地說:“升入高年級太好了,還有兩年,小學就可以玩兒完了。”他話音一落,教室裏一片哄笑,我當時隻是微微一笑說:“你說話很有個性,與眾不同,還有兩年小學就玩兒完了,看來你是個既會玩兒又會學的孩子,如果真的如此,那可是我非常欣賞的一種學習方式”。
班主任的這番話,沒有讓彼此尷尬,卻也善意地告訴他們作為學生玩與學的關係該怎麼處理,這種評價是鼓勵性的,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卻點明了利害關係,可以給學生以啟示,這樣的評價效果遠遠好過貶抑性評價。
方式三:挖掘潛力
青少年和成年人一樣,也非常渴望有成就感,老師和家長應抓住這一心理特點,充分挖掘並發揮他們自身某些特長,使他們取得成功,增強自豪感。
這種優勢補償的心理調節方法往往會使孩子迅速淡化自己的劣勢,同時找回一個感覺十分良好的自我。
在我教的學生中,小軍是個熱情懂禮的孩子,但先天的智力水平不高,使得他的努力很難換來優秀的成績,這讓他與他的家長都很難過,甚至想放棄努力。“是不是這個孩子真的什麼都不行?”他的家長急切地問。“別急,任何一個人都有優點,學習也一樣,讓我們耐心尋找發現,把它挖掘出來,說不定會改變他的狀況”。
於是我留心觀察,發現他的聲音基礎不錯,讀起文章來很投入,隻是因不會停頓,識字有誤讓他很難流暢地讀完一段話。我便經常讓他在眾人麵前讀書,每次都大加讚賞:“這句話讀的真好。他把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讀出來了……”漸漸地,他讀書中的問題少了,效果也越來越好了,同學們甚至也為他鼓掌叫好。連別的老師來上課,同學們都會推薦他來讀書,他為了把書讀好,也認真思考,連理解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就這樣,他從讀書中找到了自己。並在老師與同學的鼓勵下,將讀書變成了自己的優勢,漸漸地連帶著讓自己的學習也有了起色。期末考試成績也有了飛躍。
這一事例,證明發掘學生自身的潛力,可以引領他走出低穀,走出自卑,重塑自信。
還有一名學生,自身具備不少素質,但以往沒有被重視被發掘,使得他的學習一般,對很多機會並不重視。班主任在家訪之時,告訴他與他的家長,珍惜自己聰明的頭腦發揮自己音樂的天賦,你會成為班中的佼佼者。從那以後,家長就特意請人給他輔導奧數,數學老師給他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機會,這下讓他的潛力顯露了出來,還考入了校奧數A班,同時,他還代表學校參加區合唱節的獨唱、合唱的比賽,為學校爭得了榮譽。在這一過程中,有家長的支持,有老師創造機會,使原本普通的一名學生,真的一躍成為班裏的新星。
這就是在發現並分析學生的特點之後,引導他避免形成自卑心理,獲得自信的有效途徑。
方式四:體驗成功
自卑往往是由於失望產生的,而人的失望情緒又與人對某件事的期望程度相關。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後因結果不理想,目標未達到而產生的失望程度也越深。目標不可定得太大、太高。或把較大較高的目標分解為一個個子目標,這樣就易於打勝仗,而每次成功都是一種激勵,這有利於提高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