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掃除學生心靈的陰霾(3)(1 / 3)

我決定“對症下藥”,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這個孩子,讓她卸下自我封閉的枷鎖,融入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我知道她喜歡音樂,彈得一手好琴並且愛好書法,寫得一手好字,於是就從誇讚她的這些長處開始。一天晨會課,我特意組織了一次“誇一誇,你真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課一開始,我就讓同學們聽一首自己錄製的鋼琴曲。聽完後,我對同學們說:這優美的琴聲就出自我們班上最默默無聞的同學之手,知道她是誰嗎?她就是小惠同學。同學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優點,隻是我們平常沒有去留心、去發現而已。今天的這節心育課,我們就來找找別人的長處,誇誇同學的優點,好嗎?隨後,我啟發同學們尋找彼此的長處,並真誠地誇獎對方,我也特意在全班同學麵前誇獎了小惠,誇她的字寫得好,就如同她的人一樣清秀。課後,我又找小惠談心,說自己很羨慕她會彈鋼琴,並問她“是什麼時候開始練琴的”、“練了幾年了”之類的問題,跟她拉家常。幾次下來,當她打消了對我的戒備心理後,我又非常婉轉地問她:“小惠,老師發現你平時很少說話,有心事嗎?能跟老師說說嗎?”猶豫了好一陣子,她終於開口了:“別人說我的聲音不好聽。”我很誠懇地說:“老師沒覺得你的聲音難聽呀!我倒是覺得你的聲音很有特色的。你看看,有些歌唱演員長相也不怎麼樣,唱歌的技巧也馬馬虎虎,但他們為什麼擁有那麼多的歌迷,人們為什麼喜歡聽他們唱歌,就是因為他們的嗓音有個性,很特別。”

在我的耐心開導下,小惠顯然比以前活潑了些,上課偶爾也能舉手發言了。但與同齡人相比,小惠還是過於拘謹。所謂“解鈴還需係鈴人”,我想到了小惠的媽媽,於是又去她家家訪,與她的媽媽交換了意見。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小惠終於走出了自我封閉的狀態,徹底地融入了集體,融入了課堂,融入了家庭。她還當上了語文課代表,又開始扯著她的大嗓門叫喊了。

這是一個轉化有明顯劣等感並由此導致心理閉鎖的青春期學生的典型案例。案例中的小惠原本很活潑,是成人不顧場合的評價刺傷了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靈,使她對自己嗓音上的小小缺陷特別地關注和在意,並因此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產生劣等感,進而變得孤僻,形成閉鎖心理。處於閉鎖心理期的青少年涉世淺、經驗少、社會適應能力差,受到挫折容易出現煩惱。若不及時給予疏導,便會積鬱成疾,導致性格改變,甚至產生精神障礙。案例中的小惠便是一個例子。

對待這類學生,首先,班主任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和尋找合適的機會、場合進行心靈的溝通,以解除學生的戒備心理。其次,班主任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經常地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抓住一切有利時機“以心換心”,與其同感,以求心靈的共鳴。

總之,作為班主任,我們要關心他們,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多用平等、協商的口吻,疏導、引導的方法,不要采用訓斥、命令的口吻和強迫的辦法對待孩子;否則,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加強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師生關係的緊張。

讓抑鬱遠離孩子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專家曾說:“到2020年,致殘疾病中,抑鬱症將位居第二,僅次於心髒病。”世界各國的報道均表明,抑鬱症患者的年齡越來越年輕,人數也越來越多。在所有的心理疾病中,患抑鬱症的人數是上升最快的一種。難怪有人說,20世紀是焦慮的世紀,21世紀將是抑鬱的時代。

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意識的加強以及自我實現願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抑鬱心理的困擾,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因抑鬱過度而產生輕生的念頭乃至采取自殺的行為。

我們先看下麵兩個案例:

案例一:

某女17歲,正是花一樣的年齡,而她卻像一朵過早枯萎的百合,她整日精神恍惚,顯得心事重重,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獨來獨往,一聲不吭,學習成績也開始下降。其他的同學也因她過度抑鬱和緘默而漸漸疏遠了她,老師與她談話,她總是說沒什麼,隻是感到學習壓力大而已。她到底怎麼了?

據了解,她曾就讀於一所重點高中,成績優秀,在高一年級結束時轉到我校就讀。她在以前的學校裏有許多好朋友,但在這兒,除了與同桌說幾句話外,基本上沒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其父母感情不和,未轉來之前,她的父親與一位阿姨的親密行為曾被她看到,她心中高大的父親形象一下子化為烏有。從此父母之間的爭吵不斷,她因此而自責自己不應該把父親的事告訴母親。與母親一同來到我校後,又發現母親與另一位叔叔的交往密切,從此,她自認為世上沒有什麼可信賴的人了,而她自己也夾在中間備受折磨。父母最終離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