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掃除學生心靈的陰霾(3)(3 / 3)

3、及時進行治療

當某個學生的抑鬱情緒持續存在時,班主任應引導和幫助家長及時地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當抑鬱情緒比較嚴重時,往往需要通過各種治療手段加以消除。這些治療包括自殺預防、藥物治療、心理療法和家庭療法。據統計,15%的嚴重抑鬱症患者有自殺傾向,同時50%~70%的自殺者是由於抑鬱。因此自殺預防非常重要,特別是當患者從低穀走出,向正常恢複的過渡時期,自殺發生的可能性會更大。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改變機體內的生物化學因素來抵抗抑鬱的產生。但這種療法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抑鬱症是由於腦細胞中一種神經遞質的含量低於正常水平而產生的,使用抗抑鬱藥物,很快可以將其調整至正常水平。心理治療則主要是解決患者的心理障礙,比如認知方麵的障礙、情感方麵的障礙及早期的心理創傷等。多采用行為治療和認知治療,如自我提示訓練法、衝擊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等,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時由於某些抑鬱的產生與家庭環境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係,因此有時候也需要進行家庭心理治療。

總體來說,對於中小學生的抑鬱心理,一方麵需要老師、家長等在教育和教養的實踐過程中,注意從日常生活中培養他們具有和保持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另一方麵還要教會他們調節、控製自己的消極情緒,理智地克服抑鬱心理,正確地使用轉移、宣泄等調節情緒的方法。幫助他們改變對自己、對社會的錯誤認知。既不盲目樂觀,也不低估和貶低自身,從而合理地確定活動的目標,使自己始終保持一種自信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負、自善而不自棄的良好心理狀態。此外,學生本人也要學會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增加自己的積極情緒體驗。學會體驗愉快和滿足,從而抵禦和消除抑鬱的心理情緒。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網絡是幫助中小學生對付抑鬱心理的有效手段。

總之,緩解或消除抑鬱心理的目的就在於使中小學生能早日走出抑鬱情緒的困惑。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教給他們處理自身內部的心理衝突及心理和環境之間衝突的方法。

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

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一課題組曾對兩所中學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很令人吃驚。在這兩所中學中,593%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其中有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也有成績優良的學生。

12歲的文文學習成績一直是班級前幾名,還是優秀學生幹部,但近來卻吵鬧著不肯去上學,有時還號啕大哭,把課本撕得粉碎。她眼淚直流:“我實在太累了。”

小嬡是某中學的初三學生,因為父母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她的學習和生活。她學習刻苦努力,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全部時間都用來學習,但效果並不理想,考試成績每況愈下。一周前小嬡受到老師的批評,本來就充滿委屈的心靈一下子崩潰了,覺得再也沒有學習的興趣了,於是寫好了遺書放在書包裏,放學後在大街上徘徊,一直沒有回家,並在許多藥店買了安眠藥準備服下。

這些案例,讓人觸目驚心。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根治厭學心理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轉化差生、全麵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

那麼,班主任應如何麵對這一棘手的問題呢?

學生出現厭學情緒主要是由於長期的心理疲倦造成的。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如果教師和家長的教育不妥當,常常會引起學生的消極心理,進而造成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下降,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引起中小學生對學習感到疲倦的原因主要是較長時間地做一種工作,即學習;來自教師和家長等各方麵的壓力使他們的神經過度疲勞和緊張;學習成績不良等因素。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

1、轉變教育觀念,端正辦學思想

當前我國的整個教育環境仍然是應試教育,雖然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響,但能夠真正貫徹實施的學校又有多少?為了評比,為了升學率,有多少學校不是無條件地延長學習時間,增加學習任務。哪還有時間顧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即使某生對某門功課如何地不“感冒”,但為了考試的需要,還是乖乖地學吧。不管你是多麼喜歡計算機,喜歡踢球,但這些都與升學無關,還是先將這些放到腦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