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第三十六計善於攻心(1)(1 / 2)

爭天下,勝敗決定於人心向背,故說“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包括民心、軍心、將相之心,這“三心”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這“三心”缺一不可,得此“三心”,大業必興。

得人心得天下

三國的時候曹、劉、孫為圖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劉備為最。劉備雖說是“中山靖王勝之後”,實無可考,自己也無靠山,他起自民間,是一個“織履之徒”,一個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後能建立蜀國,全靠自己的本事。他最大的本事是善於“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攜民渡江”、“要投江”,荊襄軍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隨;“摔阿鬥”、“遣眾將”,以結將心,使眾將死心塌地為之效力;“三顧草廬”,表示其求賢若渴,以“魚水關係”相待,說明對孔明信任無間。孔明感其誠,下山相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即使是奪人之國,首先考慮的還是“人心”。他入川是為謀蜀。但他不納龐統之策,反對“殺其主奪其國”。趁駐守葭萌關拒張魯之機,廣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奪蜀,不擾民,優待俘虜,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時,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因人心歸附,蜀漢政權極其鞏固。

曹操得將士之心,是因其賞罰分明,史稱他“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禦,與群下共之。”他出征,如遇稻麥熟,可延緩時,就暫罷征,因恐傷農,如不能延緩,就嚴禁軍士踐踏。有一次他騎的馬失足誤入麥田,踐壞了一大片,他“割發以代首”,承認其傷農是犯法,應受懲罰。取冀州後,減免賦稅,以收拾人心。曹操雖奸,但他比,術等害民賊強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孫權也得人心。孫權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周瑜率軍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蔣幹說瑜歸降,瑜大義凜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禍福共之”,其效忠於權之誌堅定不移。孫權還在生活上對部下關懷備至,有患病的,常送醫送藥上門,甚至親自監護。由於君臣休戚與共,終孫權之世,東吳安如磐石。

策略正確,人心向往,三國之興,實由於此。在古代能建國、治國的,都靠這兩條。揆之當令,也是如此。

劉備摔阿鬥以示愛將

當陽長阪之戰是一次遭遇戰。曹軍勢大,劉備兵少,曹兵掩至,勢不可擋,把劉備隊伍衝得七零八落。趙雲保護劉備家小也失散了。趙雲自思:“我上天入地,好歹尋主母與小主人來。如果不見,死在沙場上也。”他乃拚死奮勇殺入曹操的百萬軍中,七進七出,終於找到了阿鬥。他懷抱阿鬥,殺出層層重圍,砍倒大旗兩麵,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50餘員。他追上劉備,備言救小主突圍情況,說:“托主公洪福,幸而得脫。”可是他一摸懷中的阿鬥,便擔心地說:“適未公子尚在懷中啼哭,此一會不見動靜,多是不能保也。”遂解開視之,原來阿鬥正睡著未醒。趙雲喜說:“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與劉備。

劉備接過,擲之於地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鬥,泣拜說:“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便是劉備摔阿鬥的故事始末。

劉備摔阿鬥,有人認為這種動作是虛偽的,是為結趙雲之心。

說虛偽也對,劉備僅此一子,不愛是假;說為結趙雲之心也是真,這一摔,使趙雲十分感動,誓“肝腦塗地”以為報。這樣,劉備達到了摔子的目的。不過,劉備聽了趙雲單騎救幼主的英勇事跡,既服其勇,又愛其忠,因而摔阿鬥於地下,也是出於愛將之情的激動。而這種舉動也隻有劉備做得出,這種話也隻有劉備才能說得出,如果換了袁紹,他一定為得子而無限喜悅,把救子之人冷擱在一邊,因為他的心思全在愛子身上。

袁紹憐幼子而拒田豐之諫便是很好的說明。《三國演義》第二十四回寫田豐入見袁紹,隻見他形容憔悴,衣冠不整,忙問其故袁紹說:“吾將死矣!”再問才知他是因幼子患疥瘡之故。田豐建議趁曹操東征劉備乘虛襲許昌袁紹說:“五子中唯此子最異,倘有疏虞,吾命休矣。”

紹有五子,僅為一子患疥瘡小疾,而失去大好戰機;而劉備唯此一子,竟擲於地下,以表示對猛將趙雲之愛。一智一愚,相去天壤。古之創業主,為天下不顧家。劉邦被敵追,為使馬車減重跑得快,竟幾次把兒子推下車,確是心狠手毒!劉備為表示對猛將的愛惜,也不惜把愛子擲於地下。前者是為己之安全,不足稱道,後者為結將士之心,其禦人術令人驚歎!